《煮茶图》 丁云鹏(明)
《佳雪围炉图》 钱贡(明)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自霜降过后,今年的秋季已渐行渐远,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而随着季节的转换,养生保健的方法也要有所变化。
按《黄帝内经》提出的顺时养生法,秋冬两季,正是阴盛阳衰之时,此时应防冻润燥、去寒就温,以养人体之阳,即以养阳为主。
但《黄帝内经》又提出秋冬要养阴,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是怎么回事?
秋冬养阴一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且与春夏养阳并提。该篇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段话提出了两个养生要点:一是四时阴阳乃万物生存的根本,只能顺之不可逆之。二是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其目的也是顺从四时阴阳这个万物之根。
显然,《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没有违背顺时养生之道。
按常理,春温夏暑易伤阴,春夏理应养阴。秋凉冬寒易伤阳,秋冬理应养阳。为何《黄帝内经》反而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
中医认为,春夏行阳令,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冬行阴令,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春夏之所以要养阳,是因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能为患,稍不留意便会感冒,故不宜过早减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使少阳之气生。
夏日炎炎,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人体外热内冷。人们喜纳凉、吹空调、喝冷饮,殊不知纵意当风,任性食冷,均伤人体之阳,易患暴泄风寒之疾。故夏日既要处阴凉以避暑,又要避免被湿露冷气所伤,更不宜过多食冷。唯有如此,才能使太阳之气长。
同理,秋天燥邪为患,易伤阴,宜服用滋阴之品及搽护肤品以防燥邪,使太阴之气收。冬天寒冷,人体外冷内热,但人们喜食辛辣,或饮酒以御寒,而辛辣食物易生内热,喝酒太多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正因人们在春夏只知养阴不知养阳,在秋冬只知养阳不知养阴,《黄帝内经》才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这种养生理念,是提醒人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时养生,春夏固然要养阴,但不可忘了养阳。秋冬固然要养阳,但不可忘了养阴。这正是《黄帝内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高明之处。
这种养生理念,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很多民谚和习俗中。如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吃萝卜夏吃姜等。春天不减衣,就是养阳;秋天不加帽,正是养阴。萝卜清凉通气,冬天吃了可解体内之热。姜性温辛,夏天吃了可补养体内耗损的阳气。
秋冬养阴怎么养?
中医上的人体之阴,是指精、血、津、液。这些营养性液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也是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秋冬养阴就是要护藏精血,珍惜津液,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远离疾病。医家提出,秋冬养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慎食辛辣、适量饮酒以养阴。多食辛辣之物,或喝酒过多,会大量消耗人体津液,出现发热、盗汗、口干舌燥等状况,不利养阴。
2.调整精神心理以养阴。秋冬万物敛藏,人的神志也要随之而调整。秋天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更不要悲秋。冬天要使志若伏匿,心境平和。这是精神心理上的养阴。
3.静坐吐纳、吞咽津液以养阴。每日睡前或起床前,闭目静坐,气沉丹田,专注于呼吸,多咽津液,以滋润五脏。
有益于养阴的药物,有麦冬、西洋参、生地黄、玉竹、枸杞子、百合等,可酌情服用。
来源: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