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六十七:铜驼荆棘
铜驼荆棘
铜驼荆棘是个不常用的成语,或者说,它仅仅是一个典故。但这个词语却与洛阳城市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汉代算起,洛阳有关铜驼的记载,无论是史书典籍,还是文人的诗文中都有着很大的篇幅。可以说,在洛阳牡丹没有被世人所关注之前,作为洛阳的文化标识,铜驼是最显眼的,也是最广为人接受的。
洛阳的铜驼铸造于东汉时期,当时的工匠根据有关西域千里马与骆驼的有关记载,铸造了两对铜马和一对铜驼。铸成后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即公元45年,将铜马置于皇城中的宣德殿。铜驼则置于京城中央大街的中段。
铜驼与铜马的大小,史料记载,铜马的高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17米,比真马略小。由于是放置在宫殿的门前的,不需要太大的规格;而铜驼的体型要大得多,根据晋人陆翙(huì )所撰写的《邺中记》所载:二铜驼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在中阳门外,夹道相向。根据魏晋时期的计量方法,这对铜驼的身长和身高应该在2.9米到3米之间。绝对是个令人仰视的庞然大物!南朝时期的文人徐陵所写《洛阳道》:东门向金马,南陌按铜驼。指的就是铜马和铜驼齐聚洛阳的情景。
由于铜驼所立的位置是中央大街,这个地方就逐步发展为京城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人们在铜驼下面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西晋诗人陆机有诗云:金马门前集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正是那个时期繁华场面的写照。三国时曹魏建国后,将中央大街更名为铜驼街。
现今的考古发掘,已经基本确定了铜驼大街的位置是在汉魏故城的中心。由于隋唐时期洛阳重新建城,在这一时期,铜驼街(当时被称为铜驼陌)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改变,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也就是隋唐时最大的集市丰都市一带。铜驼陌当时是一处好景:它西傍洛河,两岸桃柳成行,楼宇林立。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莺鸣烟柳,燕剪碧浪。每当黄昏时分,暮色茫茫,洛河的雾霭伴着炊烟,袅袅上升,如濛濛烟雨。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铜驼暮雨的由来。唐代刘禹锡《杨柳枝》诗: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正说明当时的洛阳人对这两处景观的喜爱。
威严高大的铜驼,从它们出现的那一天起,在人们眼里,就成为洛阳城兴衰的标志。许多政治人物以铜驼来见证国家的兴亡。
铜驼荆棘一词,出自《晋书·索靖传》,索靖是敦煌人,西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做过酒泉太守,晋惠帝的时候,被赐爵关内侯,索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出师表》、《月仪帖》、《急就章》等,都是草书精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索靖一生担任过西晋的重要职务。对当时的乱象非常清楚。在八王之乱前,索靖看到国家的形势岌岌可危,贾后专权,诸侯争夺王位,知道天下将要大乱。有一天他路过皇城,指矗立在宫门外的铜驼,叹息道:再见到你,恐怕会在荆棘中了!
索靖的预言很快应验。公元291年(太康十二年)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爆发,直到西晋的灭亡,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城郭崩毁,宫殿倾覆。一对铜驼自然也湮没于荆棘之中了。
关于铜马与铜驼的去向,史料上有关的记载不多。铜马毁于汉献帝建安时期的董卓之乱。西凉军阀董卓曾经抢掠和焚毁洛阳城。铜马也被他打碎熔炼,用来铸钱。而铜驼的去向就复杂得多,一种去向的说法是,在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虎为了做皇帝的排场,派他的牙门将张弥行,将洛阳的许多宫殿上的精美的铜塑如钟虡(猛兽形状的钟架)、九龙、翁仲(铜人)、铜驼、飞廉(传说中鸟身人言的神将)统统运到邺城。当时为了这些沉重的铜塑过黄河,不得已,造万斛之舟以济之。专门造了大船来运,可见这些东西的分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铜件沉入了黄河。石虎是否将这些东西全部运到邺城,铜驼有没有运走?史书记载的不详细。
另一种说法是,西晋灭亡时,匈奴人首领刘聪率兵攻入洛阳后,大肆劫掠皇宫,铜驼被弃置一隅,陷于污泥中,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宫,铜驼得以复用。
从隋唐时期留下的诗文来看,铜驼这一时期仍在洛阳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洛阳遭难,铜驼虽免于浩劫之毁,却再次遭遗弃。到南宋时,洛阳又被金人攻陷,铜驼于是不知所踪。或许某一天,我们在洛阳某一个地方考古挖掘时,会与这对稀世珍宝不期而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