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解释(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什么意思)

华峰博客 150

中国四大名著之中,诗词成就最高者,非《红楼梦》莫属。

细细较来,《三国》、《水浒》之诗词,大多脱离不了打油诗之格局,《西游》中诗词数量最多,可却文笔寻常,缺乏神韵,无怪乎李卓吾评曰:凡《西游》诗赋,只要好听,原为只说而设,若以文理求之,则腐矣。

而《红楼梦》中最为出名的诗词,非林黛玉之《葬花吟》不可,历来诸多论者对此诗进行评价,褒贬不一,而在贬低者中,则对《葬花吟》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文辞肤浅,三岁小孩都能读懂,不足冠以好诗。

那么林黛玉的这首《葬花吟》到底写得怎么样?为何能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诗词,又能得到广泛传颂?

林黛玉的诗,重意不重形

我们回到《红楼梦》第28回,林黛玉这首《葬花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第28回

听听,林黛玉这首《葬花吟》并不是深思熟虑之下作出来的,而是葬花时随口念出,单是这一点,林黛玉真的配得上咏絮之才,太牛了。

也正是因为随口所作,所以诗词言意简单易懂,开篇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直译过来就是:花儿谢了,花瓣漫天飞舞,花的颜色和香气也都随之消散,可有谁会可怜这些花儿呢?

纵观《葬花吟》全篇,均属于这等通俗易懂的境界,似乎不足以跟历来大家的诗作相比较,但笔者私认为,这首《葬花吟》写得妙极,因为它符合林黛玉一向的风格——重意不重形。

岂不见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期间香菱称自己喜欢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听了表示反对,说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林黛玉认为作诗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绝不可为写诗而写诗,她规劝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紧;若是易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用林黛玉的标准来看陆游的这句诗,翻译过来是:不把帘子卷起来,屋内的香气就能留存的长久一些;砚台中间的凹深一点,就能聚集更多的墨汁。

这两句诗只是简单描述了两个物理现象,读之押韵有趣,但并无深度思考,没有立意,因此林黛玉认为这种诗不好,太过浅近。而对于真正的好诗,一定是立意第一,只要立意深邃,即便不押韵、词句粗糙也都是好诗。

《葬花吟》:折射林黛玉的人生观

单论文笔修辞,《葬花吟》并不算林黛玉最杰出的诗,可它却精准地表达了林黛玉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她对自身人生观的表达——聚散离别是人生大苦,却又是人生常态!

《红楼梦》第31回,曹公曾用一段文字记录了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性情: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到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到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时,她反以为悲。——第31回

林黛玉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再比如第8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林黛玉前来梨香院探望宝钗,恰好贾宝玉也在,林黛玉便称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追问其中原故,黛玉回答:

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看,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此话虽是颦儿戏言,可却反射出她的人生观:被聚散离别折磨过甚,提前看透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人生真相。

林黛玉的人生观并不是天生的,如果弟弟、母亲、父亲没有去世,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林黛玉未必会对聚散离别这般敏感。

笔者早年读《红楼梦》,也着实有些不理解林黛玉,她在贾府内有吃有喝,又有老祖宗贾母溺爱,她和贾宝玉的待遇完全一样,甚至超过了贾家本家的迎、探、惜三姐妹,她有什么可委屈的,动不动就流泪感慨自己的身世。

直到几年前笔者家中遭厄,父亲因车祸去世,突然至亲之人永远离开了自己,内心仿佛缺失了一块,痛苦难当,这才猛然省悟,突然理解了林黛玉的矫情。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一词一句的分量,非经历人生大悲者,难解其意。

每个人必定会经历这场大悲,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对于大部分正常人而言,他们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地参悟到这一层,可林黛玉的这场领悟来得比谁都残酷,弟弟、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一个个离她而去,她内心的精神支柱一根接一根崩塌,她一个还未成年的小孩,却提前经历了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人生大悲。

繁华、富贵、亲人,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尽皆消散,林黛玉由姑苏林家的大小姐,一下子变成寄人篱下的孤女,有过这样一番经历的林黛玉,如何能不敏感,如何能不感慨,如何能不悲观?

黛玉葬花,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黛玉葬花,被诸多现代人视为行为艺术,或因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前诗,大家普遍觉得:花儿即便落地,也能增加土壤肥沃程度,何必葬花?

而事实上,林黛玉的葬花,有着更加深沉的人生考量——不与世同污,宁愿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也是为何贾宝玉偏偏喜欢林黛玉,两人能达到精神交流的原因所在。

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宝玉可怜落花,零落成泥碾作尘,被人践踏,于是将落花纷纷抛入水中流走,林黛玉看见后,便提出将花埋葬在自己的花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23回

林黛玉的话一语双关:花瓣如果落在大观园内,尚且有林黛玉、贾宝玉为其收拾,以香绢装之,掩埋土中,终久化在土里,也算洁净一生;

可一旦花瓣随着流水流出大观园,离开了这个象牙塔,那么必定会被外界的脏水、烂泥玷污。

这哪里是在说花儿,也是指园中的姑娘们:迎春嫁出去没几年,便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远嫁,终生难回家乡;妙玉亦被强盗掳走,落得个欲洁何曾洁的结局......

可贾宝玉、林黛玉两人,并没有因为看透这个世界的污浊,而随波逐流。贾宝玉出身贵族,时常与官场人物交际,他见多了官场上贾雨村、孙绍祖这些人的卑劣,进而对整个官场、整个社会的庸俗产生了厌恶心理,所以他不爱读书,也不爱仕途经济,只爱跟未被社会污染的女孩子玩耍。

黛玉葬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她能救得了多少落花?她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可她仍然在抗争,葬花便是她反抗的手段,同时,黛玉葬花,葬的也是自己,故《葬花吟》中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之句。

因此,读林黛玉之《葬花吟》,便思苏东坡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工部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国维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岂可当做矫情之作,等闲视之?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