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个成语,是指不正派、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不严肃或不实事求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里也有不少包含三和四这两个数字的,比如朝三暮四、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等,三和四这两个数字有何特别深远的含义呢?
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五楼六楼穷光蛋。这是当年大家都还都住六层楼时候的一个段子。那时候小高层和高层还很少,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公家分配的。先不说楼层的自然条件好坏,其实为什么选择三楼四楼是有其文化根源的。
说起这个根源,自然就会想到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六个爻,俗称六爻卦。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这样的说法:天有阴阳,人有仁义,地有刚柔,三爻四爻就是天地人中的仁和义,所以就有了不在三不在四的不仁不义的来历。
我们从四书之一的《大学》中也能找到一些内在渊源。《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就是儒学垂世立教的三纲。达此三纲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目。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真义了。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目,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四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三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圣外王。三目和四目是修身的左膀右臂,如果一个人不在四目上内修,不在三目上外治,你离成为一个不三不四的人也就不远了。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文化将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不仅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中外文化出现了许多三部曲三段体以及三进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的故事情节。因此,汉字也就有了三人成众,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土成垚,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之类的变化字,还有许多名言如三五成群、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等都与三有关,细细品味,其意何其深远。
而对于四则另有一番说法,谓之周全称心。事事(四四)如意、四大金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艺(琴棋书画)、书法四体(草隶篆楷)、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北宋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曲四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明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春夏秋冬四季东西南北四方之类,枚不胜举。
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熟读《金刚经》通常把三比作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把四比作:清净心。不三,自然是三心不可得,不四自然是四心亦不可得,这样都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也叫不三不四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三不四。
常识背后的常识就是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常说的道。日常生活中往往一句话我知道就把我们挡在了门外。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门槛文化,找到门道儿入了门就没有了坎,不入门全是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