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词好句的好处是什么

华峰博客 188

前不久,我们写过一篇《为什么你家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写不好作文?》(戳链接查看),文章发布后,不少家长又有了新的问题:孩子作文写得不好,让他在阅读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进行积累,但摘抄本比书还厚,孩子却还是不会用,抄了也没记住。

到底摘抄有没有用?好词好句要摘抄吗?摘抄了要背下来吗?这大约是不少小学阶段的家长,谈论孩子阅读和写作问题时,会经常提及的话题。我们采访了芭德美际学校的刘桥老师,解答关于摘抄的一些常见问题与误区,以及如何用五疑法帮助孩子梳理思维,养成线性写作思路。

摘抄其实是一种记录的形式,现在很多老师、家长,都比较倾向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去大量地摘抄文章当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希望孩子能够学以致用,把摘抄的内容运用在作文里。

这样一种趋势容易把阅读本身的乐趣给消磨掉,仿佛阅读变成了‘语文课’。因为孩子们上语文课的时候是需要去精读课文,但是课外阅读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去精读。

刘桥老师说如果不是班级的一些阅读书目,自己很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孩子去大量地摘抄,她更倾向让小朋友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一些圈点、批注,这样他们的阅读过程是轻松的,是愉悦的,他们才会更愿意去读书。

但凡是孩子喜欢的,读了以后身心感到很愉悦的这些文字,哪怕没有被摘抄下来,但是孩子们脑子里已经有这些素材的积累了,等写的时候再进行加工也是能活学活用的。

当然,刘桥老师也不是完全反对摘抄好词好句这样的作业。在她看来,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需要,但无论哪一个年级,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境意识,而不是孤立地去摘抄一些字词句。如果是摘抄,也要尽可能摘抄相对完整的段落。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所谓好词好句。一个词是不是好词,一个句子是不是好句,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准确生动的表达,才是好词好句。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单独看绿字,其实算不上多么好,只是一种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但是如果放在整个语境中,就是点睛之笔。

家长都希望孩子读了书,做了摘抄,有了相应的积累,就能立马将书里的话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去。但孩子在积累语言素材和使用语言素材的这个中间,还有思维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思路、没有想法,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就算是拥有大量的素材,也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第二是开始乱用,在作文里堆砌素材。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要么作文还像以前一样平平无奇,没有亮点;要么作文里有的句子很出彩,但是用的地方不恰当,读上去逻辑是不通顺的。就像一个医生一样,虽然手上有一大堆的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症给病人开药。

所以在积累素材和运用素材的中间,一定要去发展孩子的思维,要有思考的过程,让孩子能清晰地了解到:我要写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以及我需要用什么东西。这样当孩子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需要用什么,自然就可以去调动曾经积累过的那些素材。

如何发展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在运用时自主调动积累过的素材?刘桥老师分享了她在课堂里常用的五疑法。五疑法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 第一环节,激发孩子的疑问,让孩子对题目先有一个充分的感知。

▒ 第二环节,让孩子去质疑这个题目,也就是对于当下要学习的这个内容,有没有什么问题,那孩子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这个事物去进行提问。

▒ 第三环节,梳理孩子们的各种疑问,和他们共同讨论我们这一节课重点要去解决的疑问是什么。

▒ 第四环节,跟着孩子一起去学习课文,解答这个疑问。

▒ 第五环节,在课堂结束之后,会给孩子存疑。因为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那留下来的这些疑问,就需要他们继续在课后自己去探索,有问题再来询问老师。

摘抄好词好句的好处是什么

在写作课上,刘老师也会用五疑法去调动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具体某个事物的疑问。刘桥老师举例说,最近三年级的孩子写《编童话故事》的作文,虽然他们已经看过很多童话故事了,但真的让他们去写的时候,那些思维发展得比较弱的小朋友,要么觉得无话可写,要么就完全照搬一些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没有进行自己的创新。有的小朋友可能写两三句话,就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几句话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

面对这种情况,在写之前,刘桥会先带孩子们根据自己读过的那些童话故事去分析童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先调动孩子的一个感性的认知,让孩子先大胆地去说。

有的小朋友会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想象,很多东西都不现实,比如像丑小鸭、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等,这些东西现实当中都是没有的;有的小朋友会说,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多的拟人,童话故事里面的小动物都可以说话,植物也都可以说话;有小朋友说很多童话都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次怎么样,第二次怎么样,第三次终于把这个事情给完成了,获得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样的分析会形成一个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孩子梳理童话故事的特点之后,他们就会知道:原来童话故事要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特点,那我自己在写童话故事的时候,就需要去注意这些。

但对孩子来说,想要编好自己的童话故事,仅仅是梳理思维导图还是不够的。当他们真正下笔去写的时候,就会想要把这个特点加进去,把那个特点也加进去,然后将这些特点零散的东拼西凑,脑子里没有一个线性的故事。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就需要孩子去说。

刘桥通常会采取游戏的方式,你说一句我接一句,让孩子们一起编故事。由一个小朋友来开头,后面的小朋友继续顺着他的故事往后编,那我们就全班一起来编写了一个故事,之后再来看大家一起编的这个故事,是不是具备刚刚说的童话故事的那些特点。

发现故事里缺乏某个特点的时候,该用什么方式去进行修正?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他们会马上知道,我们的这个故事里面,缺少了拟人,或者缺少了三段式的结构;哪些地方还差一段,就再编一段进去;哪个人物又遇到了谁......然后就开始大量的想象。

孩子们很愿意在想象的环境中去表达,当我们把一个故事用‘打样’的方式给到孩子们之后,再让他们单独去创编,他们就很敢想敢说。因为他有模板可以参考,并且这个模板不是老师给的一个‘死’的模板,而是我们刚刚互动生成的一个‘活’的模板,所以孩子的思维其实就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追问,他就调动起来了,他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刘桥老师说到。

当孩子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以后,再去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我曾经读过哪个童话故事,这里面描写环境的部分,放到我这儿很不错;我想写的这个公主很漂亮、皮肤很白,我曾经读过白雪公主,那我把描写白雪公主的这个特点,拿来用到我自己的主人公身上;我想写一个坏人,那这个坏人坏成什么样儿,我曾经读过哪个故事里面的描写坏人的样子,那我又把它用到这里......

这个时候孩子完全是基于当下的写作需要,在调动他曾经储备的语言材料,而不是手上有一大堆的语言材料,却不知道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或者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不要以一个非常重的任务形式去告诉他,说你必须要摘抄多少个词、多少句话。

首先家长要营造一种孩子愿意去接受、去摘抄、去记住的氛围。比如,你可以先表扬孩子在摘抄方面做得不错,然后鼓励他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摘录本,给自己定一个小计划。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被肯定、被认可,家长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非常抵触。

当然,如果孩子愿意,你也可以跟他一起讨论买个什么样的本子,每周摘抄多少等等。把目标先定小一点,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

其次,摘抄以后需要有反馈。如果只是摘抄了,家长没有去跟踪,没有去看到孩子摘抄的成果,没有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放弃。家长要及时跟踪反馈,并且跟孩子交流一下:字写得是否工整,之前商量的摘抄的量是否完成,摘抄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困难等等。

最后,要去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把摘抄的好词好句运用在生活当中。比如孩子新学了一个成语叫津津有味,那能不能在生活中尝试去运用这个成语。如果孩子在某一次习作中用到了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家长一定要去表扬孩子、夸奖孩子,增强孩子摘抄的动力和信心,让孩子坚持下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量变引起质变,最重要的是坚持。只有去一天一天地坚持和积累,孩子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写作能力也才能随之得到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