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摘抄是什么意思呢

华峰博客 140

社会向前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词语导读应时代而生,与导读相似的词有很多,例如:导游导师导购等。对于导读,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导读就是教师引领、指导学生有分寸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名著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是了解过去、获取知识,提升解决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等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种捷径。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规定: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的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阅读名著应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梳理名著内容,即作者写了些什么;二是揣摩语言及表现手法,即作者是怎么写的;三是作者要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四是读者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过程介绍出来,并介绍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最担心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导读中的名著,应该怎么办?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一共安排了12本必读名著和24本推荐名著。能够读完36本名著的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但读完12本必读名著的师生应该很多。阅读过,但不一定有深刻印象,因为有些书可能学生不喜欢。

培根在《谈读书》里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对于不喜欢的名著,可不可以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我想是可以的。与其在不喜欢的名著上花时间,还不如好好阅读自己喜欢的名著。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把学生阅读时遇到的这种情况提出来并指出应对方法。教师的导读在这些名著中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这是在为那些不喜欢这些名著的学生阅读。这需要把名著的内容提炼出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语言来介绍这些名著。《海底两万里》得理清故事,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航行路线,并与中国同时期的神话小说进行比较,比如与李汝珍的《镜花缘》相比较,得出中西方的差别。《艾青诗选》中的精品,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学生也会喜欢的。对于不喜欢的部分诗篇,教师也可一笔带过,毕竟名著也不是篇篇经典。《昆虫记》可用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并可与蟋蟀宰相贾似道的《促织经》进行比较,明白学问的高低不在于官位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儒林外史》则有更多的故事吸引人,牛浦郎与匡超人的幽灵还在现实生活中游走。

第二个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不出内容或梳理得不完整、揣摩不出语言的精彩、获取不了积极有益的人生启示,又该怎么办?

写作需要模仿,阅读也需要模仿。每一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一次阅读范例。阅读别人特别是一些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是读者走入名著的快速通道。

中国有一种传统,就是做学问的人总是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下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以期寻知音于千载之后。在阅读四书五经这类国学经典时,习惯性地先读大师们的介绍书籍,再读原著。在阅读名著,特别是小说之类的名著时,习惯于自己阅读,力求读出点儿新意,读出点儿有益的人生启示。但往往事与愿违,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别说读出点儿新意,就连名著讲了些什么内容都难以记住。这时,就得阅读别人的理解、别人的研究。

名著摘抄是什么意思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的专著是别人穷其一生阅读一本书的经验总结,例如,金圣叹的《水浒》评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朱熹的《朱子集注》等。在阅读别人的研究后,会打开自己的阅读眼界,知道该怎么阅读名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别人的心得,有利于迅速地弄清楚原文,只有在弄清楚原著的内容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阅读体验。

离学生最近、带有温度的阅读成果,也就是语文教师的阅读成果、语文教师的阅读范例。因此,语文教师在导读之前,自己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名著,最好是有创意地阅读。当然,如果语文教师不喜欢这样的名著,也可以拿优秀教师的阅读范例来给学生讲,这是最有效的导读方式。

第三个问题,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弃精华取糟粕,又怎么办?

严格地讲,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很难控制。阅读作品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却是常读常新,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从中读出了商道,有人从中读出了政道,有人从中读出了天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人说,少不读水浒,并把《水浒传》列为禁书,现在看来似乎也有些道理——从源头上断绝,因为没有接触,所以不会生邪念。但也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因噎废食,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

阅读,也是有契机的。有时,尽管花时间阅读,就是阅读不进去。当某一天忽然就开窍了,能阅读进去了,同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这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吧。今天,拿一本《易经》给初中的学生阅读,他们可能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但如果等学生的年龄增加、阅历增长时再读,可能就会爱不释手。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自己主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自主阅读。很多名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在得了《素书》阅读后奇谋频出,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苏秦闭门苦读《阴符》,游说诸侯,终挂六国相印。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造这种阅读契机。

(作者系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初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5日第10版

作者:陈义智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