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以南,和江西鄱阳湖并称“长江双肾”。纳四水、吞长江,洞庭湖养育着环湖“四市一区”2000多万人民,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洞庭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又被称为“八百里洞庭”,气势惊人。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在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变迁
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秦汉以前只是孤悬于古云梦泽南端的小港湾。唐宋至明清时代演变为“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日月若出其中”的八百里洞庭。清中期至今的二百年间,江湖关系变化、泥沙淤积和围垦等原因让洞庭湖成为一个洪道型湖泊。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秦汉以前只是孤悬于古云梦泽南端的小港湾。唐宋至明清时代演变为“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日月若出其中”的八百里洞庭。清中期至今的二百年间,江湖关系变化、泥沙淤积和围垦等原因让洞庭湖成为一个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湿地
洞庭湖由南、东、西洞庭湖3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
洞庭湖是世界上唯一的由3个国家重要湿地组成的湖泊湿地、是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
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存、繁衍、必须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
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的乐园”的美誉。
因为洞庭湖的地理区位,洞庭湖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实直到清朝中期,湖南湖北都是一家人,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湖广”,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清朝决定把两者分开,并以洞庭湖为界限呢?
第一个原因:湖广行省疆域过大,难以管理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从此开启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更是超过历朝历代。
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疆域,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其中便包括“湖广行省”,元朝时期的湖广行省,管辖区非常大,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海南省、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也就是说一个“湖广行省”,顶过现在6个省,光是想想如何管理,都让人头疼。
故而直到元朝灭亡,都没能制定好具体的管理措施,后来朱元璋上位,建立明朝,也没能好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清军入关,强行占领了湖北地区,才有了“湖广行省”的分离。
第二个原因:战争的影响
当年清朝占据了湖北地区,但湖南地区仍然在南明政权的手里,双方就这样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谁也不愿意让谁,直到最后清朝完全夺得胜利,控制了整个“湖广行省”,便着手于分离各个省份的事情。
康熙时期,清朝正式以洞庭湖为界限,将“湖广行省”一分为二,上为湖北省,下为湖南省,并且在这2个省份设立巡抚,名为“湖广总督”,我们都很熟悉的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就曾担任过湖广总督,这里要提一句,虽然此时湖南湖北已经“分家”,但湖广总督还是负责管理2个省份的军民政务。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各个省份进行了重新划分,湖南和湖北这两个兄弟,也完成了彻底的“分家”。
说到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八百里洞庭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