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试用了下百度派,目前里面非常冷清,这里就不截图了。在看知乎就热闹多了,记得刚做网络推广的时候,知乎上面聚集着一大批人,各种神侃,我邻座的一哥们天天在知乎各种吹,什么历史事件,什么现实说,总之别人在里面的观点他就要反着说,而且还问同事是不是这样,假如这假如那几乎成了口头禅,在评论的时候常常在里面争论个面红耳赤,每每爆出“草”,那时的知乎虽然感觉挺有意思,但觉得很草根。随着大V门的加入,知乎形象一下子转型,立马高大上了[/吃惊]。
我很少在知乎上面讨论,但一直有关注,知乎的模式还是很成功的,不单单是一个问答平台,更像是一个社区。随着各路大V的加入回答也越来越专业规范。但知乎作为问答平台确实有很多局限,知乎上的探讨基本集中在IT互联网以及衣食住行上面,并没有百度知道丰富,但知乎的内容是比较优质一些。
优质的内容是百度产品的根基,百度这些年落后太多了,当今日头条火爆的时候,百度才推出百度百家。现在百度又盯上了知乎,百度第二次挑战知乎的尝试浮出水面:“百度派”今天从内测进入第二阶段,开放外部读者访问。此前百度曾经孵化了一个叫做“百度新知”的产品,但是它很快就死掉了。所以这一次再次尝试也引起了很多知乎用户的关注。
作为一个知乎重度用户,以下我希望通过对“百度派”简单的试用,来看看百度有没有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这个平台的相对竞争力如何。尽管虎嗅君经常表示吃不饱,但我仍将把本文写得非常简练。
1. 品牌区隔
“百度新知”几乎没有在网上留下什么痕迹,从目前能找到的截图来看,配色和风格落后于时代,体现出浓厚的百度知道气息。可能从这个产品的失败上,百度能吸取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把百度知道这个已经“坏掉了”的品牌区别开来——这里也希望支付宝听一下百度的前车之鉴,如果真的要做社交的话,一定要做一个跟支付宝品牌区别开来的子品牌,哪怕它非常难做。
“百度派”可以说几乎隔绝了知道的产品痕迹,在整个界面和信息架构上大面积借鉴知乎,距离“像素级抄袭”也就是差了点配色以及变动了按钮的位置。已经熟悉知乎操作的人,面对这个产品完全不存在认知上的障碍。
2. 种子用户
为了在产品被曝光之后尽可能一炮打响,“百度派”邀请种子用户看来是下了不少功夫。可能现在请大 V 已经请不来了,性价比太低,所以在首屏推荐的那些人当中,包含的是大量上来就宣传自己微信公众号的,一些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中小 V”的人物。首屏展示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百度派”这个自包含的问题,答案质量都比较高。
但是如果你继续向下滚动到一些不那么热门的问题,答案的水平就开始变差了。其中有一些是由百度知道上粘贴下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当中有些是完全复制了百度百科,而百科也是依靠网友自组织,因此在维护方面,出现版式不正确是小事,更多的是不知从哪里来的文字,没做任何转述任何加工就复制粘贴的现象。这些答案的回答者被称为“知道用户”。
无奈的引入部分知道用户,可以说既是在初期用户数极其有限之下的一个替代措施,也是对知道用户长期以来对百度流量和影响力贡献的回馈。但是一定得当心,如果甚至蔓延到用户在首屏就看到质量很差的答案的话,那只会加速这次尝试又一次失败。
3. 扬长避短
在“百度派”的个人页,人际关系上只有用户在本平台内部的介绍,而且规定是实名(我并没有用自己的账号来测试是否需要匿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现在回答问题需要向官方申请权限,如果采用匿名是通不过审核的),这种人际关系不提供绑定和跳转到微博、微信等其他平台。
这反映了百度不太擅长社交,不擅长运营和积累用户——但是多少比阿里强一点——因而患得患失。相反来说,百度的长处在于流量的拥有和分发。知乎的内部推荐,和推荐到读读日报,都是圈存流量的行为,想让更多操作在应用内完成。而“百度派”目前为止的分享功能,可以分享到全平台,尤其突出显示分享到微信,注册和浏览是不设门槛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百度目前作为桌面端流量分发者的底气。
4. 未来走向
目前“百度派”采用开放浏览权限,封闭回答权限的方式。从封闭回答权限到开放式注册,知乎完成这个过程用了两年多。“百度派”要用多久则取决于未来运营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用特别长的时间积累就贸然开放,一定会因为不健康的导流而暴毙。即使真要开放,恐怕也得加一个门槛,也许是 B 站的注册答题,也许是别的什么。
人多了还有更多的烦恼。比如知乎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友善度,以及优秀回答者,出书等一些奖励措施,都是配合起来控制一些用户走漏洞,恶意编辑,刷量等滥用行为的。这些方面也没有看出“百度派”在产品设计上有任何体现。一旦“百度派”成长为一个有希望的平台,就会有大量意外出现,非常考验未来运营人员的智慧。
作为目前依然无可替代的流量分发者,百度很可能通过降低知乎答案权重,提高百度派权重等方式推广此竞品。值得担忧的是,搜狗植入知乎搜索和微信搜索两大王牌,但现在依然没有成长到可以与百度一战。所以,哪怕知乎为反制起见,可以把必应、360 等一系列小伙伴拉上,也并不看好双方在流量问题上死磕的后果。
5. 对百度的意义
“百度派”和“百家号”都是百度在内容分发方面的尝试。错失知乎,又没有阿里把控传统媒体的大手笔,百度现在在内容分发的积累是很孱弱的,顺便引发了舆论的批评声浪上涨。批评阿里和腾讯的言论,不能说没有,但官方批阿里和民间批腾讯的声音,多少都会因为各自平台的限制而有所收敛。
“百度派”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补充百度对需要专业知识的细分搜索领域的能力增强。当初知道和贴吧设计出来,就是用人工的方式,大大补齐了机器搜索的短板,甚至谷歌搜索很多结果也都引导去了百度知道,因为上面真的有回答。如果“百度派”能成功引入一些医疗专家,把他们在知道未竟的事业做好,那么百度医疗搜索结果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改善。
结论
可以肯定的是,“百度派”一定不能做成一个像知道一样由用户自运营和维护的平台。官方投入重度的运营力量进行维护将会是一个常态。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的贬低百度知道作为一个初级问答平台的作用。它的维护带有自组织的成分,也带有自动化的,非人工干预的成分。这与人工智能入侵,导致未来普通用户的交互都会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异曲同工。
人工的,一对一的服务,可能只会作用于一些高级用户,这种趋势在知识共享的领域一样存在。像是知乎,为什么要维持这么重的运营?就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活生生的人,来处理那些脾气很暴躁,但是能贡献优质内容的大 V 的抱怨。他们动辄宣布离开知乎,一呼百应,夸张点说的话文字真是能杀人的。相反,如果你的脾气也很暴躁,但是你不能贡献任何优秀回答的话,对这个平台是一无是处的。平台也没必要一定要用真人伺候你。
所以,如果“知乎”无论如何都适应不了一些大 V 挑剔的口味,而这边恰好又有一个服务的更好的平台,跳过去也不奇怪。大 V 在问答平台之间流动本来就应该是像主播毁约跳槽一样常见的事。只是,百度本身的糟糕声誉可能成为他们过来的一个大障碍,“这届百度公关”可得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