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湖猪的品种介绍和保种建议

华峰博客 636

太湖猪属于江海型猪种,产于江苏、浙江及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地区,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量多的品种,在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中名列前茅。

新太湖猪的品种介绍和保种建议

太湖猪名称由来

20世纪50年代,对太湖流域的猪种开始初步测定归类,由于猪种类型复杂,曾一度把二花脸猪和米猪两种类型归为苏北猪。后来江苏省食品公司把产于太湖流域的绵皮种、鸡皮种、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种及杂交种6类称为湖猪。

20世纪60年代初,对地方猪种的划分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猪种来源及其经济性状和生理形态特征等外部性状,认为太湖猪包括大花脸、湖猪和二花脸三个品种群,其品种群内还有类群,甚至类群内还有类群之分,但是此时并未把这三个品种群统一命名。

1973年,针对猪种资源的混杂退化现象,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畜牧界工作者对猪种资源进行普查,发现太湖流域的猪种在选育过程中,习惯于按行政区划或者以母猪繁育中心和苗猪集散地等来命名本地的猪种,因此名称繁多,称呼不一,这就造成了“异名同种”的现象。两省一市的工作者经过对猪种资源的深入调查和考察,根据产生源头、分布区域、外貌体型、生产力方向和生产性能基本相似的原则,把分布地区毗邻,但本属同一来源而体型外貌、生产力方向和生产性能基本相似的猪种同归一类,并对同种异名的猪种类群进行了合理归并命名。通过归类统计共七个大的类群,这七个类群又都存在有繁殖性能高、杂交优势强、肉质鲜美独特的共同而突出的特点。最后经过江苏、浙江和上海市的养猪界的专家及政府相关领导的多次研究协商决定,将分布在太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特征和特性类似的二花脸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梅山猪、横径猪、米猪、沙乌头等七个地方猪类群归并,统一称为“太湖猪”,开始了太湖猪种统一命名的历史新起点,这也为以后科学研究提供了方便。

太湖猪产地及分布

太湖猪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个县(市)、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扩展到福建、湖南、北京、黑龙江等10余个省市。太湖猪产于环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区,东至上海市,南界浙江,西以江南太湖水系和秦淮河的分水岭——大茅山脉为界,北缘太仓陆渡桥经横经镇、常熟的梅李、沙洲县的杨舍、江阴县的青阳,至武进县后循沪宁线至常州市,再折向北至武进县的魏村一带,甚至已跨过长江至泰州、南通境内,分布较为广泛。

据1980年统计,产区共有太湖种猪60多万头,其中二花脸猪约占36.7%;枫泾猪约占20.8%;梅山猪约占13.2%;嘉兴黑猪约占10.9%;横泾猪约占9.9%;米猪约占5.6%;沙乌头猪约占3%。

太湖猪主要性状

(一)体型外貌

体型中等,各类群间有差异,以梅山猪较大,骨骼较粗壮;米猪的骨胳较细致;二花脸猪、枫泾猪、横泾猪和嘉兴黑猪则介于二者之间;沙乌头猪因含少量灶猪血统,体质较紧凑。头大额宽、额部皱褶多、深,耳特大,软而下垂,耳尖齐或超时嘴角,形似大蒲扇。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毛丛密,毛丛间距离大,腹部皮肤多呈紫红色,也有鼻吻白色或尾尖白色的,梅山猪的四肢末端为白色,俗称“四白脚”。乳头数多为16~18枚。

(二)生长性状

据1979-1980年对二花脸猪育种场的统计,6月龄公猪(77头)体重47.56±0.75kg,体长94.75±0.64cm,胸围80.79±0.61cm,体高51.12±0.31cm;6月龄后备母猪(407头)相应为:49.00±0.39kg,95.08±0.29cm,81.89±0.32cm,49.30±0.15cm。各类群之间,以梅山猪较大,其他类群均接近或略小于二花脸猪。与历史资料相比,农村中的嘉兴黑成年母猪近二十年来的体尺变化不大。但选育场的母猪体重和体长均有显著增加。据1979年统计,50头母猪相应为102.9kg和125.3cm。二花脸母猪等类群的体尺亦有类似情况。

(三)繁殖性状

太湖猪以繁殖力高著称于世,是全世界已知猪品种中产仔数最高的一种品种。据对产区主要几个育种场1977-1981年的统计,母猪头胎产仔数12.14±0.09头,二胎14.48±0.11头,三胎及三胎以上15.83±0.09头。各类群之间的产仔数,除个别外,差异不显著。

仔猪60日龄断乳头数和窝重随各地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例如,江苏省的三胎及三胎以上母猪(673窝)断乳仔数12.08±0.08头,窝重(453窝)134.97±1.60kg;上海嘉定县的1180窝梅山猪相应为12.54±0.08头和189.39±1.41kg;上海金山县的381窝枫泾猪相应为12.88±0.11头和149.87±1.98kg;浙江省的嘉定黑猪(282窝)相应为 12.08头和108.68kg。

精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的日龄:二花脸猪为60~75天,嘉兴黑猪77~79天。二花脸小公猪在90日龄时可以采到正常精液。4、5月龄时的精液品质已基本达到成年公猪的水平。据对嘉兴黑成年公猪的12次测定,平均每次射精量207.5mL,过滤后精液量174.17mL,每毫升精子数1.76亿,畸形精子率8.51%。

母猪首次发情日龄,16头二花脸猪平均为64天,体重15kg。

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的排卵数亦较多。据观察,二花脸猪4月龄时有17.33枚,8月龄时有26.0枚;枫泾猪8月龄时有16.7±0.69枚,成年时有31.0±2.5枚;成年嘉兴黑猪为25.687±5.97枚,最高一头为43枚;成年梅山猪平均为29.09枚,最高一头达46枚。

据对二花脸母猪(10头)的测定,60天哺乳期内,泌乳量311.53±28.93kg,每头仔猪全期获得乳汁26.74±4.45kg,每次获得乳汁21.35±5.24g。

(四)肥育性状

据1978年秋上海市对8头梅山猪测定,在体重25~90kg阶段,日增重439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4kg、青料3.99kg,折合消化能52.7MJ;在农村现有饲料条件下,15~75kg阶段的枫泾猪,日增重 332g,每公斤增重精料3.34kg。

太湖猪屠宰率65%~70%,胴体瘦肉率不高,皮、骨和花板油的比例较大,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各类群之间略有差异,枫泾和梅山猪的皮所占比例较高,二花脸和米猪的脂肪较多。据上海市测定,宰前体重75kg的枫泾猪(20头),胴体瘦肉占39.92%、脂肪占28.39%、皮占18.08%、骨占11.69%。

太湖猪保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尤其是瘦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90年代以后,养猪生产者为了满足市场对瘦肉的需求,大量引进国外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很高的生猪产品,如大约克夏、杜洛克、长白等瘦肉型公猪与纯种太湖猪杂交,生产二元及三元杂交商品猪,乃至生产纯种瘦肉型商品猪,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大量引进国外品种对提高生猪生产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直接导致纯种太湖猪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同时由于农户引种时的混乱和无序等原因,太湖种猪的纯粹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就直接导致了纯种太湖猪的急剧下降。据南京农业大学赵言文等调查显示:“由于市场对外来高产猪种的旺求,及品种改良工作的深人,地方猪种资源呈快速消亡态势,目前,江苏省四大地方猪种在散养农户中已几近绝迹。太湖猪中四个类群,即梅山猪、二花脸猪、枫径猪称横径猪的存栏数量急剧下降,有的从几万头减至数百头乃至数十头,特别是吴中区的横径猪和吴江的枫径猪,目前仅有少量的母猪,公猪已经绝种,只有在苏太猪育种中心尚保存少量枫径猪。”长此下去,一方面将导致太湖猪品种混杂,另一方面数量将日趋减少,很有可能导致太湖猪地方品种灭绝。

众所周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事业,需持续投人较多人力财力和物力,且短期内难以获得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国国家、省等各级财政用于地方品种保种的专项资金有限,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有些地方一度对太湖猪的保种工作重视不够,因为保种直接经济效益不高或暂时没有效益,就在具体工作中消退了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太湖猪品种资源在生物多样性、调整养殖结构创建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人等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普遍认识不足。

目前,在太湖猪的育种目的上,还是以改良我国地方品种为主,对太湖猪地方品种的优点还不是非常重视甚至认识不足,由于普遍缺乏对地方猪种的持续系统选育,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导致地方猪种在市场缺乏竞争力。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太湖猪地方猪种资源的肉质、繁殖性能与适应性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太湖猪保种的建议措施

1.建立保种场和基因库,保护纯种类群。

由于太湖猪地方原种流失严重,有的甚至濒临消失,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太湖猪品种资源的保存,对于已纳人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太湖猪种,要拨出足够的经费,下达给保种场,进行以活体猪群为主的保护。目前,建立太湖猪保种场和基因库已成为保护太湖猪纯种类群和繁殖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苏州创建了太湖猪良种繁育基地,目的就是“不让这种猪绝种”。2012年,该项目被列入农业部综合开发项目,目前繁育基地的太湖猪中母猪从最开始的几十头扩大到现在的400头,公猪也增加了一些。江苏省农委等部门,不定期会向繁育基地拨款扶持。据了解,除了苏州外,昆山、常熟和太仓,也相继建成了太湖猪的保种基地,但规模都不大:目前,全省太湖猪的原种大概5000余头。除江苏省建成了占地180余亩的太湖猪育种中心外,上海市也建有三个太湖猪的保种场。具体操作如下:

(1) 划定活体基因库基地, 使基因库有一个稳定的场所;

(2) 建立保护群, 防止品种、群体血缘混杂;

(3) 加强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选育工作;

(4) 保持外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防止基因突变。

2.开展繁殖性能、肉质等研究。

为了保持苏太猪、太湖猪的优良基因不仅不退化,而且还不断有所提高,应用分子遗传标记及QTLs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地方品种资源的高繁殖力等研究,同时利用已建立的畜牧研究所实验室,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太湖猪肉质分析、评定。

3.分子生物技术等在基因库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动物繁殖学以及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新成果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创造了新途径。可与有关院校合作,进行分子遗传学冷冻保存配子和胚胎保存等研究,实施动物的易位保存,逐步探索出猪种资源保存的新途径,同时降低猪种资源保存的成本。

4.保持基因库建设人才队伍稳定,培养科研梯队。

由于基因库建设是长期工程,因此将保持科研队伍稳定,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形成科研梯队,使基因库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5.利用新媒体,加强太湖猪宣传推广工作。

太湖猪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还应加强对太湖猪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一享有国宝美誉的珍贵地方猪种。现在社会已进人信息时代,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外,太湖猪的保种与养殖单位还可以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太湖猪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美食的来源于加工等专栏的设置,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