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区别

华峰博客 414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军队培养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是军队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如何开展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会打仗、懂打仗的新型军事人才?近日,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3家单位,采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编 者

军事科学院——

坚持培用一体 深耕研战主业

夜幕深沉,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幢幢大楼灯火通明。一间实验室里,几名学生正在向该院研究员王以政汇报最新的实验进展。王以政长期致力于神经生物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军事科学院为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先后制订了培养扶持、选拔引进、评价激励等办法。

“我们着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打着灯笼选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加速集聚优秀科研人才资源。”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着力打造为国家谋安全、为强军谋大略、为打赢谋胜策的科研人才方阵。

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域仅补充淡水的情况下,连吃3天野战食品是什么感受?军用食品领域专家郝利民,先后9次踏上青藏高原,试验研发中的野战食品。

“嘭!”一声巨响,滚滚硝烟瞬时升起,某工程设计项目组组长杨涵冲进试验现场,以最快速度采集到目标物毁伤测试第一组数据。

为战育才、育才为战,军事科学院深入开辟培用一体路子。持续把科研重心瞄准强敌对手,把科研人才聚焦研战主业,把科研成果用在任务一线,促进人才向战而行、为战而兴。

团队聚才,形成人才抓建雁阵效应。在军事科学院,处处可见学术上的薪火相传,精神上的血脉赓续。

一次,在全军某重点型号科研项目中,工程师陈强首次担当项目总师,初出茅庐的他内心颇为忐忑。为帮陈强打响“第一炮”,时任军事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的尹浩一面靠前指导,一面深入课题组,帮助分析解决技术难题。

在尹浩的悉心帮带下,陈强干得越发得心应手。3年后,该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在全军推广应用,陈强被评为全军首批科技拔尖人才。

“跟着这样的团队带头人,我始终感到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在托举自己!”陈强说。

军事科学院重构重塑以来,始终把人才当作最大优势来涵养、最大资源来开发、最大家业来经营,形成了以28位两院院士领衔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矩阵,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已聚优成势。如今,在军事科学院,一支支作风顽强、梯次搭配合理的科研团队正在加速形成,为构筑“实战神经”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防大学——

锤炼指挥能力 制胜联合战场

隆冬时节,北京百望山下的国防大学内,教战研战练战的氛围格外浓郁。一场持续多天的联合对抗模拟演练,正在国防大学兵棋大楼导演大厅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十名将校军官在这里展开攻防推演,在激烈博弈中锤炼指挥能力。

去年11月,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分类施策,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正是国防大学的核心职能。

“每天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在进行集体作战研究和筹划。”指挥员班学员、海军某部支队长丁永伟感叹道。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这门课程中,指挥员班学员要在11天内,完成多次课堂练习和班组研讨,并以战区指挥员的身份完成3份作业。丁永伟感慨:“我们的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一堂案例教学课上,褚睿副教授讲授外军特种作战理论专题时,设计了讲、看、学、研、练5个教学环节。从课堂精讲到案例导入,从观看战争影片到组织小班化交流研讨,在教员引导下,学员成为学习、研讨、交流的主角。课程结束时,每个学员还有一份大作业——以联军指挥官的身份,设身处地拟制出自认为最合理的作战构想。

“与过去相比,‘研’的比重增加,‘练’的强度加大,‘考’的难度提高,学员们几乎天天都挑灯夜战,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的氛围越来越浓。”某学员队政委张岩告诉记者,学员在校期间共需评定15项成绩,内容涵盖联合作战指挥全部内容程序和方法要领,每次考核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考核成绩是检验学员学习成果的“试金石”。面对考核,学员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的半夜起床记理论,有的吃饭都在研究战法应用……“我们的所有课程和考试,都瞄准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可能作战的对手,在贴近实战中锤炼我们指挥员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一名学员表示,“这是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考试。”

调整组建4年多以来,国防大学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一张张“路线图”正在变成一份份“成绩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该校与中央军委新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对标对表,与战区联合指挥体系全面对接,百余个作战指挥类课题进入常态教学,一批批指挥员在这里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信心满满地走向联合作战演兵场。

国防科技大学——

培养青年人才 激发创新活力

晨光初露,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尾部拖着绚烂的火焰,按预定轨迹飞去,击中空中目标、成功开伞、平稳降落、无损回收……上个学期,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青年教员彭科时常一大早就来到学校,跟学员一起研究制导火箭。

彭科毕业留校后就投入到了教战研战中。2021年,彭科获得学院青年人才重大自主项目资助,这鼓励他在教战研战中更加努力地进行有益探索。谈及自身成长,彭科感慨万千:“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平台和支持,给了我们乘风翱翔的动力。”

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坚持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创新人才政策制度、优化人员发展布局,让人才发展与强军事业同频共振。

“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该校政治工作处主任杨红卫说,“打造支撑备战的高素质人才方阵,既要开阔视野广揽人才,也要更新理念用好人才,更要创新方式培育人才,做到培养通晓实战的名师和培育能打胜仗的徒弟并重。”

近年来,该校多措并举建队伍、育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梯次结构上下功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选准选强后备对象重点培养,通过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个性化支持、开放式培养等方式,走出多岗位多渠道多层次锻炼路子;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地形复杂、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学员仅凭地图和指北针徒步机动、扎筏过河,这是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地形学的训练课目;而在电子对抗学院红蓝对抗比武现场,多种电子对抗手段应用于比武全程,学员对电磁火力一体运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仗怎么打,教学就怎么开展。”这是该校教员们常说的一句话。近年来,该校牢牢把握为战抓教的鲜明导向,常态化组织“导师部队行”和“青年教员部队行”活动,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任职代职、当兵锻炼、演习演训和重大军事行动高达1900余人次,提高了教研人员紧贴实战搞科研、聚焦打赢育人才的能力。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校园林荫道两旁,竖立着一个个院士灯箱、优秀毕业学员灯箱,展现了国防科技大学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的深刻底蕴;实验室、图书馆、教室里,一场场“头脑风暴”不时碰撞出创新火花和思维灵感;生长军官本科学员毕业联考军事基础课目考核首次通过率、优良率均创改革重建以来新高……各行业各领域人才辈出、创新为战活力竞相迸发。

“我校将持续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大力培养大批可堪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杨红卫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