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段历史。很多读者看到三国最后被晋朝统一都会觉得很憋屈,晋朝也是中国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朝代。那么为什么强大的三国会被晋朝统一呢?
魏国篇:
首先是魏国,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汉建安十八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魏国始建。也为曹丕日后带汉建立下了基础。在曹操时代,曹操军事上重用曹氏、夏侯氏这些宗族,政治上曹操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但曹操这么做就得罪了当时的在朝廷和地方上拥有很大势力和特权的士族。因为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所以在当时,曹操的阵营里一直持续不断的有反抗的声音,士族一直在牵制着曹操集团的力量。
例如在曹操讨伐张鲁胜利时,臣下曾建议继续西进进攻蜀地,可以想象,当时如果曹操继续西进,对刘备集团将是非常大的威胁。而曹操却只留下了一句得陇岂敢望蜀就草草退军。这就是因为曹操集团内部的不稳定,曹操无法长时间的离开权利中心,士族集团随时会利用汉献帝反抗曹操。这个问题直到曹操去世也没能解决。曹操晚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待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接受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当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后来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缓解了曹魏集团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国取代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曹丕又相继平定了酒泉、张掖、武威三种胡的叛乱,收回上庸三郡。见时机成熟,曹丕于延康元年十月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曹丕登基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同时,限制宦官、外戚权力,颁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保证了魏始终没有因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机。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黄初七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短暂的执政生涯。在这期间,曹氏宗族最后的两位实权人物曹真和曹休也相继去世。而士族首领司马懿先是击败诸葛亮又平定了辽东公孙渊越发得势。曹叡去世后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段时间内,曹魏虽然朝政动荡,但对外的开疆拓土之路则是一路凯歌,前后两次大败高句丽,破东濊、平濊貊、灭韩濊,朝鲜半岛的半数之地并入曹魏版图。之后,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的军事叛乱(淮南三叛),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后计划铲除司马氏,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一直压迫士族的军阀主义被士族彻底掌控,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