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青山不见君殚尽红颜如神明

华峰博客 383

唯见青山不见君,殚尽红颜如神明贾宝玉曾经见过很多人,像是争奇斗艳的牡丹,在大观园里影影幢幢地排开。宝马雕车,玉壶光转。他上过奇崛的殿堂,满屋琉璃珠宝,也坐过冰冷的佛堂,脚边木鱼香炉。他说起他这一生,只叹得一句“大起大落”,但他想起林黛玉时,却低着头沉默了好久好久,虽然,他已经记不清她的样子了。

看过《红楼梦》的很多人,提起林黛玉,都觉得她未免太小家子气,狭隘、气短、爱哭。他们又质疑宝黛之间的感情,因为缺一个轰轰烈烈,少一点荡气回肠,感觉像无数眼泪浇灌的情感,他们觉得那不完美,甚至,不是爱情,只是一种错觉。但是我认为,宝玉和黛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爱情界定的范围,他们可能达到了灵魂上的契合,只消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心意。而这样的感情,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无法为人理解的情感,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悲剧结局。

宝黛初见,两人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因为木石前盟,这似乎是一种命定的缘分。在大观园众多的姊妹中,只有林黛玉懂得贾宝玉的真心,懂得他玩世不恭表面下的自由叛逆。在大家纷纷劝着宝玉读书的时候,只有黛玉没有像众人一样,宝玉对袭人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可见,他是非常懂得黛玉的心思的。文中还有一幕,因为宝玉挨了父亲的打,黛玉趁着无人的时候悄悄来看他,她满眼泪光。当晚,宝玉就让人给黛玉送了两条手帕,暗意就是让她不要伤心。这难道不是恋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吗?

唯见青山不见君殚尽红颜如神明

我们现在形容一对伴侣非常契合,就说他们是灵魂伴侣。而在我看来,当时的宝玉和黛玉,就是灵魂上的互相弥补。他送她“颦颦”二字,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形容她眉间若蹙的美感,他只叫她“好妹妹”,对她说“你放心”。而黛玉呢,她相信自己命中注定的姻缘就是宝玉,她陪他一起说笑,也同他共同抗争礼教封建的约束。黛玉的气结只有宝玉能够解开。? ? ? 如果不是在当时这样一个秩序森严的环境下,也许他们就是一对举世无双的壁人。

然而,然而。

鲁迅先生曾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确实如此,《红楼梦》不是一般的谈天言情的小说,里面种种人性的交织,社会环境的作用,因果轮回的更迭,让局外人应接不暇。正因此,宝玉和黛玉要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才更是难上加难。曾经,是书上所描写的“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的世界,也是眼中所看到的“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家业萧条”、卖儿卖女、世代为奴为仆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矛盾与复杂交织的社会里,贾府藏污纳垢,风光之下是大厦将倾。因为宝玉看惯了太多的阳奉阴违,他觉得身为男子是那样的面目可憎,而恰巧,黛玉是如此美好、率真的一个女孩,她与贾府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他怎么能不被她吸引呢?曾经,我很喜欢书里的薛宝钗,觉得她懂事、识大体又做事体面,不可否认,这是她的优点。但是宝钗更像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产物,一个被封建礼教压制了天性的灵魂,她实在是走不进贾宝玉的心里,不明白他“疯癫”是为什么,“顽固”又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人,挑选伴侣时,更是一厢情愿,比起“合适”更看重“喜欢”,那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开明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而宝玉,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就已经有了这个意识,这样的想法,更突显出了他与众人的格格不入。

世人之争,无非黛玉宝钗高下之辨。后人挖空心思想从书中找出宝玉更爱一人的证据。然而毕竟我们不是宝玉,无法共情到他的心理。我们不知道,在宝玉揭开新娘盖头的一刹那,在他看到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姐姐的一瞬间,他会想什么。老天并没有开玩笑,每个朝代自有它的更迭兴替,那时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运转,我们看贾府“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都是自有定数。只是偏偏造化弄人,让一对有缘人阴阳相隔罢了。

人世间的情感,疏落无序,我们自以为了解这个人,却也只是凭着他的表现来判断而已。就像是贾宝玉,在黛玉死后,他慢慢接受宝钗的温柔体贴,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放下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造访阴司泉路,访一故人,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却尘缘,因为他找不到黛玉的魂魄,他再也见不到她。曾经是目无王法的混世魔王,却也变成了清冷孤寂的“文妙真人”。他在最后也信了佛,也许是希望远离浊世,摆脱罪孽之身,或者,只想再见她一眼。

唯见青山不见君,殚尽红颜如神明。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