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是林和靖的家庭状况,林和靖也叫林逋。
北宋对文人的宽松政策,使得北宋文艺界出现了众多牛人,苏轼无疑是其中最牛的一个。但是苏轼本人却最为崇仰一个人,谁呢?
当然是和靖先生林逋。
苏轼在杭州时,写有一首诗《书林逋诗后》,其中这样写道:“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这就如同在说:我仰慕先生的心啊,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虽然没有见过您,但在梦里多次看到你光辉的形象。
林逋善诗,却随写随扔,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但幸亏有心人为他偷偷保存了一部分,现在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山园小梅》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描绘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林逋的书法很有名,存世作品仅3件。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黄庭坚也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林逋也善画,可惜没有作品传下来。
苏轼最膺服的是林逋的人品,林逋终其一生不仕不娶,淡泊名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史载,林逋通经史百家,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隐居山林。朝廷多次征召不去,以布衣终身。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以湖山为伴,以高僧为友,遍游西湖诸寺庙。
林逋虽然一生没有做官,然而与名臣范仲淹、梅尧臣是好朋友,有诗唱和。当时的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也时趋孤山拜访他,并出俸银为林逋修缮住宅。
这还不算牛,牛的是连当朝皇帝宋真宗也仰慕林逋,见他贫困,便赐粟帛,并诏告府县照顾好林先生的生活。林逋去世之时,仁宗皇帝表示了沉痛的哀悼,赐谥号为“和靖先生”,并赐粟帛治丧,这也是林逋被称为“林和靖”的由来。作为一介平民,获皇帝赐谥号,这可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林逋书法
虽然朝野名望甚隆,但林逋并不以此自傲,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终生不娶,惟在住处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历史上对此有许多疑惑。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南宋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但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林逋自用之物,作为陪葬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只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会用这支玉簪陪伴自己?
在林逋仅存的三首词中,有一首小词是他以女性口吻所写的――“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这与我们对他一生不近女色的印象也有悖离,关于林逋种梅,据说在林逋生前其孤山居处只种梅一株,此处梅林是后人为纪念林逋所植。
显见,林逋并非无情之人,这玉簪、这小词、这孤梅,我们也许能从中窥出些许端倪:其中是否隐藏了林逋年少之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事?
如果到西湖旅游,别忘了去拜谒林和靖墓,若见到有鹤唳声而起,那定是和靖先生棹舟归来迎客了。
附:
《书林逋诗后》
宋·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