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诗语: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正是因为有情才与万物不同。
那么何谓人情?据《礼记·礼运》所言,人情乃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些情感,千百年来的诗词正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痕迹与佐证。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喜,“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是怒,“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哀……
在众多诗词作品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爱生思,因而思念之情也常在诗词中出现。
思念爱人或朋友,亲人或故乡,抑或是追忆似水流年。
诗人们不会直白地说出思念,他们有文人的浪漫,习惯于用纸笔记录每一刻的思念,含蓄且温柔。
通过他们留下的字句,千百年后的我们才有机会与他们心意相通,体会到他们当年的心境。
1.思念爱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01年,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才子佳人的结合羡煞旁人。
夫妇二人都喜欢收藏书画古籍,奈何家境并不富裕,每次都要先把家中衣物典当了才有钱去买看中的藏品。
与清贫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有的精神生活。
没有条件去游山玩水,他们就在家中赌书泼茶;遇到典当衣服也买不起的古画,就借回家欣赏几天再送回去。
他们如同一对神仙眷侣,不在乎身外之物,只要有彼此的陪伴就够了,在浮躁的人世间相互依偎,彼此安慰。
奈何没过多久,赵明诚外出远游,留李清照一人独守汴京。
彼时正是夫妻情浓之时,乍然分离,难免让人不太习惯。又恰逢秋季,天气萧索,本就容易惹人愁思。
秋天是树木凋零的季节,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却在心底生根发芽,日益浓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天的她解下罗裳,独上兰舟,遥遥望着天边,却怎么也盼不来丈夫的书信。
荷花谢尽的夜晚,秋的凉意泛起,她独自卧在竹席上,守着一腔孤寂。
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她在此处思念明诚,料想明诚在远方也在思念着她吧。
离人不归,此情不断,眉间心上,全都是你。
2.思念朋友: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韦应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年轻时经历过“安史之乱”,体会过四处漂泊的艰难,因此他为官时格外体量民生疾苦,格外忧国忧民。
他在官场上有个好朋友叫李儋(dān),字元锡,也是个以百姓为先的人,二人脾性相投,交往甚密。
韦应物与李儋同在洛阳时,住所离得有些远,不便见面。韦应物便写《酬李儋》赠他:“不见同心友,徘徊忧且烦。”见不到好朋友,真是心情烦闷啊。
韦应物对造化因缘有了感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写给好友看,《赠李儋》:“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
在韦应物的作品里,共有九首诗与李儋有关,这些诗大多是纪实或一些感悟,少有浓墨渲染友情的句子。
但从诗中足以窥见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若不是挚友,怎会频繁赠诗,若不是知交,怎会连刹那间的感悟都要相互交流。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抵就是如此了。
公元783年的暮春,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前,他与李儋郑重告别。
转眼间到了次年春天,鲜花着锦,一如一年前的长安。
韦应物突然开始无比想念远在长安的好友,人这一生会有很多朋友,但心意相通、什么话都能说的知音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年未见,韦应物有许多话想对李儋说,譬如对他的思念,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世事无常的慨叹。
人回不去,那就像以前一样写诗寄回去,让诗代替自己与好友见面。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你是我的知交好友,我把心思都说给你听,相信你都能明白。
3.思念亲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李白杜甫是唐诗的巅峰,一人成仙,一人为圣。
成仙者长于盛唐,他笔下有五花马,千金裘,有瑶台贵妃,百尺星辰,大开大合,都是盛唐气象。
为圣者没有那样好的运气,他也长于盛唐,也曾见过万邦来朝的繁华,却亲眼见证了繁华倾颓的过程。
仙人事了拂衣去,圣人却在人间颠沛流离,备受煎熬。
杜甫早年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直到755年他年过四十后,才做了微末小官。
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杜甫因无法忍受政局的污浊辞了官职,带着家人去往秦州生活。
那时杜甫的弟弟们都不在他身边,他们已经多年未见了。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只大概知道弟弟们在山东、河南一带。
但叛军近来似乎也在山东河南一代作乱,杜甫忧心弟弟们的境况,不知他们是否还安康,有没有遇上叛军。
这些年的大唐饱经风霜,帝妃逃亡,两京落入敌手;耕地被毁,人们缺衣少食;死伤无数,百姓妻离子散。
多年的战争,把大唐昔日的繁华变成了满目疮痍,令百姓有家不能回,亲人不得相见。
月光笼罩凄清的夜,杜甫孤独地思念弟弟们。他听着戍(shù)楼上的鼓声和秋雁的哀鸣苦笑,连给弟弟们寄家书都不知该寄到什么地方。
他想起一年前自己去洛阳探亲,行至石壕村时看到有吏夜捉人,捉的不是青壮年,而是个老翁。
年老者尚不得幸免,弟弟们年富力壮,会不会也被抓去充军?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不知征战几时休,不知你我兄弟何时再相见?
4.思念家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他辉煌的人生篇章自此开启。
王安石一生历经三帝,两度为相,是大宋首屈一指的肱(gōng)股之臣,但风光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劳。
自入仕起,王安石为国为民辛勤操劳,累任淮南节度判官、扬州签判、舒州通判、常州知府等职。
他勤勤恳恳,辗转于各个州县,把心血抛洒在不同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件又一件政绩。
他兢兢业业,把无数个别人的家乡建设地更好,却少有机会回自己的家乡看看。
为了能离开家乡去汴京立足,少年时的王安石刻苦学习,吃尽苦头。那时的他以为从家乡到汴京的路是此生最难走的路。
然数年羁旅,旧乡难回。宦海浮沉半生,人到中年时他才发觉,原来更难走的是从汴京回乡的路。
不知从前常来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今年有没有来,不知后山的果树今年结的果子是否还是酸的,不知童年的玩伴有没有娶到他从小喜欢的姑娘。
他对家乡的印象停留在许多年前,几乎再也没有变过。
但这并不妨碍他怀念家乡,他无法抑制地思念家乡的一切,如此深切,如此炽烈。
1074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遭人弹劾,被罢去宰相一职,改任江宁知府。一年后,神宗将他召回,仍任命他为宰相。
再次为相的他从江宁赶赴汴梁,见京口与瓜洲只隔盈盈一水,想起自己的家乡离此地也不算远。
可即便家乡就在不远处,他也只能远远看上几眼,只隔数重山,相望却不相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的土地,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家乡的明月呢。
5.追忆似水流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作为皇六子,李煜原该与帝位无缘的。不料五个哥哥全都早逝,959年李煜被封太子,两年后登基为帝。
在李煜只是个闲散宗室时,他作词作画,听琴观舞,还娶了才女周娥皇。他不关心朝局大事,在文学、音律和美人的陪伴下快意度日。
他享受皇权带来的荣华,却不必受太多的束缚,尊贵且自由。
登基后的李煜面对国事重担更加沉迷于诗画音律。他作小令,画西楼,吹笙箫,歌霓裳,虽内忧外患,日子过得倒比从前更加恣意。
这样的李煜注定不擅治国,更何况南唐交到他手上时已是风雨飘摇。
公元975年,北宋大将曹彬带兵攻打南唐。年底,金陵城破,南唐灭亡。李煜被宋军带回汴京软禁起来,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
一朝沦为阶下囚,失了尊贵,也没了自由,甚至连尊严也被践踏到泥里。
原本受万民叩拜的人,如今要弯下膝盖和脊梁向别人乞怜,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一隅安身之地。
他每次受召去宋宫都会被嘲讽侮辱,连小周后也受尽羞辱。可阶下囚没有表达不满的权力,他只能笑着接受。
作为君王,他保不住家国,愧对祖宗和百姓;作为丈夫,他护不住妻子,深负美人多年恩情。
这些痛苦日日夜夜折磨着他,最终从眼角化作泪水流出。
他总是忍不住想起旧日时光。那年的金陵繁华富庶,风物清嘉,还没有被大宋攻破;他权柄在手,美人在侧,关上宫门便是南唐至高无上的存在。
可如今呢,只敢在无人时悄悄怀念故国的雕栏玉砌,重温旧时游览上林苑的欢欣。
曾经的岁月有多美好,如今的生活就有多痛苦。活着是受辱,寻死又不甘,生死两难,无药可解。
岁月无情,匆匆而过,除了记忆什么也不给人留下。但正是曾经的那些雪泥鸿爪,成了李煜最后的生命中唯一的色彩。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年华似水,奔流不回。此生憾恨太多,我知往者不可谏,唯有追忆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