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华峰博客 8.5K

5月29日,郑州实现社会面和隔离点双清零,进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记者从郑州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市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而此前,网上出现唱衰郑州的声音。

郑州原来1260万人,水灾加疫情后离开了279万人。981万,掐指一算,要比2021年的1260万足足少了279万。4月底,一则人口流失279万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及短视频平台疯转,一度成为郑州市民的热议话题,一些网友更是为此争论不休,有人震惊,有人惋惜,也有人质疑。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记者近日通过权威部门核实,网传近几次核酸检测的数据认为郑州人口流失279万并无依据。事实上,相比去年8月,今年5月郑州市全员核酸检测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13.72万,首破1300万。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5月4日上午,郑州市开展全面核酸筛查。文化馆路社区志愿者在维持排队秩序。受访者供图

这个数据一经公布令郑州各界振奋。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密码是什么?作为新一线城市,人们选择在这里创业就业,郑州的魅力何在?

记者通过权威数据和案例试图寻找答案。

网爆人口流失279万?事实:不降反增

5月2日起,一则大量流动人口离开郑州的消息,令网友们议论纷纷。一些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贴吧等显示:根据卫健部门近几次核酸检测数据,郑州全市人口共981.3万,相比2021年初的1260万,减少了279万。

消息一出,许多网友信以为真。一些网友称,去年7·20特大洪灾,加上接连不断的疫情冲击,让郑州雪上加霜,一些工地没有复工,大量的流动劳动力选择逃离或者选择其他城市。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

记者经调查发现,网帖中出现的近几次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全市人口共981.3万,查不到出处。

2022年3月14日,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1274.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9.1%,即使经历了7·20特大暴雨和多轮疫情冲击,郑州常住人口仍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

此前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郑州市常住人口为1260057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26505相比,增加3974069,增长46.07%,年平均增长率为3.86%。郑州常住人口居河南第一,是河南唯一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5月6日郑州市全员核酸检测数据披露,共检测1304.99万人(含航空港区)。较2021年8月郑州市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1238.63万人,增加66.36万人;较2022年1月郑州市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1188.89万人,增加116.1万人。结合大数据分析,加上节前已经离郑的约47.36万人,目前常住郑州的人口约1352.35万。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5月17日,郑州东站附近,一列高铁驶出。受访者供图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相比去年8月,今年5月的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13.72万。对此,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表示:全员核酸检测,是对一座城市人口数量摸底的一种有效方式。数字显示,郑州人口超过了1300万,这对一座城市来讲,是好消息。说明郑州人口虹吸效应进一步显现,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那么,郑州常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谷建全表示,这与郑州的各种优势叠加分不开:枢纽强、项目多、政策好、平台大、环境优。郑州的人口优势一直比较突出。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市场空间很大,特别是国家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之后,人口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2022年5月28日,郑州经北六路与经开第三大街交叉口一处美食夜市广场吸引了大量市民聚餐。受访者供图

城市的选择,是人们对城市的用脚投票。

郑州有不错的人口虹吸力,这是经济发展的因素导致的。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表示,经济越活跃、公共服务越好、发展环境越好,就业机会就越多,生活品质也越高,这是人们向郑州加快集聚的重要因素。

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口规模是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竞争的一大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诸多国家战略和政策加持下,郑州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均大幅度提高,加快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等向郑州流动,带动郑州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郑州常住人口、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大指标成串跃升、意义重大。这是城市发展战略定力稳健的标志,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象征。

交通枢纽优势凸显,米字高铁进入倒计时

提起郑州,在人们印象中,这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是交通枢纽。记者从郑州市了解到,郑州已从中国铁路心脏上升为高铁心脏,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已经开通运营郑西、京广、郑徐、郑渝、郑阜、商合杭、郑太高铁,米字的最后一撇也即将绘就。郑州即将成为全国第一个落成米字形高铁的城市。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阿塞拜疆丝绸之路西部航空公司在装货。受访者供图

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中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米字高铁成形进入倒计时,以郑州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人口4.08亿、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从郑州出发,3小时城市圈可以到达的大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郑州也是航空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运输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双第一。从郑州起飞,2.5小时航空圈能够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和市场。

另外,郑州早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虽然不沿边、不沿海,但四条丝路可以便捷连通世界。

主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完备产业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消费萎靡,很多企业,甚至知名的万亿级企业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多地也难免受到较大影响。近期郑州的情况如何?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22日,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二期项目开工建设。这是郑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之一,也是郑州市锚定两个确保、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和打造四个高地、加快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步伐的具体行动。

以新项目带动新的增长点,一批新项目就是新的增长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赢得发展先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郑州坚持项目为王,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通过抓项目、建平台、创环境、育链条,形成了多元化产品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不断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一区多园建设启动实施;中原科技城签约头部企业、大院大所、领军团队87家,已入驻落地32家;全省首个智慧岛——中原龙子湖智慧岛顺利揭牌;118个城市大脑特色应用场景全面推广,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379.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9%;物流业新增A级以上物流企业18家,新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

今年年初以来,郑州频放大招,32条硬核措施帮扶中小企业、十大专项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下达奖补资金8.1亿元纾困帮扶中小企业、将对小巨人企业奖200万,单项冠军奖500万……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下,属于中小企业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在促进工业平稳运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工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

出台十条青年人才新政,再启人才争夺战

无论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到了郑州,都有一个爽快的中字欢迎你;无论口味如何,到了郑州,都有一碗味道浓郁的胡辣汤欢迎你。郑州地处中原,是一座兼容并包、开放宽容的城市。

4月15日,活力郑州·青春郑州郑州市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10条青年人才新政重磅推出,向全球青年才俊递上橄榄枝、送上大礼包,诚邀来郑留郑创新创业,要让青年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实现双向奔赴。

设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博士后最高可享30万元安家补助、全链条扶持青年求职创业……这是郑州市最新出台的10条青年人才新政,拉开了人才争夺战序幕。

2022年即将过去三分之一,人才引进之间的较量再次升级,除去北上广深等第一梯队以及杭州、重庆、成都、西安等第二梯队,对人才极其渴望的中部城市也纷纷抛出橄榄枝,广发英雄帖。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城市的郑州,更是拿出前所未有的诚意,栽好梧桐树,等待凤凰来。

近年来,为了拓展人才政策覆盖面,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郑州市逐年升级人才政策。2017年11月份推出智汇郑州1+22人才政策;2020年9月,在1125聚才计划智汇郑州等人才政策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推出3.0版本。

郑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十三五以来的5年间郑州市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1042名、项目团队413个。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仅2021年一年,郑州市新引进高端人才450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为超过3.16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包括博士1578人)发放生活补贴,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和首次购房补贴10.75亿元……

着力打造四大高地,提供干事大舞台

区域发展,只有跟国家战略相吻合,才能借势而上;只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提供聚力赋能的大平台,才能大有作为。

郑州的一位机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加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三区叠加……郑州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任。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发展寄予厚望,将郑州都市圈由1+4拓展为1+8,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赋予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任。这一切,给郑州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为高昂发展郑龙头打造了天地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平台。

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郑州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着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

目前,郑州正以中原科技城为主平台,全力配合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推动大院名所、知名企业总部、省内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等加快落户郑州,打造中原地区创新高地。

3月4日,被称为河南陆家嘴的龙湖金融岛正式开岛,将成为汇聚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金融人才的高地。随着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天南海北奔向郑州追逐梦想,用汗水和智慧绘就着这座城市的奋斗底色。

有温度,向上向善力量彰显城市大爱

2022年4月,郑州两会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并不显眼,却直击人心:2021年,郑州慈善募捐款物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

2021年郑州遭受了多轮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郑州遭遇7·20特大洪涝灾害,2021年对郑州来说并不容易。可是,即便如此,郑州创造的这个第一背后,是全市人民守望相助和大爱彰显。

温暖,一直都是郑州的底色——

9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凝聚向善力量,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连续3年当选,实现至今未被打破的三连冠;10人次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5人次获评河南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83人次获评郑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道德力量塑造城市风尚;119位中国好人、72位河南好人,文明雨露润泽热土一方。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这是昂扬向上的郑州人至情至性的本色担当。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5月5日,郑州市按下暂停键,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开展。 受访者供图

疫情当前,郑州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以实际行动作答:2022年5月3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绿城使者—小红象•健康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动即刻启动,首日就招募志愿者27.4万名,这些志愿者活跃在不同岗位;截至5月14日18时,全市4991支志愿服务队投入行动,累计招募志愿者370969名,日均上岗志愿者131087名,单日上岗志愿者峰值162091名,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657.61万小时。

有温度的城市,不会忘记每一个不辞辛劳、真诚付出的人。

2022年3月,郑州市率先试行志愿服务积分全市通兑机制,各开发区、区县(市)结合实际试行道德银行公益银行爱心银行等做法,建成具有积分兑换功能的点位700余个,近20万志愿者使用积分兑物品、换服务,涌动的爱心形成双赢的闭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随着激励回馈措施的载体化、机制化、大众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更加有力,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在努力形成全社会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氛围,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活力。截至2022年5月,依托志愿郑州管理服务平台注册的志愿者达236万人、备案志愿服务组织10780个,满城志愿红成为城市温度最有力的注脚。

此时此刻,当我们回望过去一年的日子,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越过了沟沟坎坎,我们更加认识到,过去的一年我们历经磨难,每一个你,都是城市的英雄。2022年1月,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千万郑州人,这是写给您的第七封家书,激励着千万市民,也感染着万千网友。

同时,1月初,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正观新闻郑好办郑州发布及中原网心通桥等建设运营郑在抗疫·一帮到底新媒体帮办平台,直面广大市民的急难愁盼,曾备受瞩目。

五一以来,平台接到的求助信息量暴增,最多一天突破3000,达到单日数据新高,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化身讲解师调解员翻译官知心人,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将后台的一条条待解决求助信息变为已办结,将千万郑州市民疫情期间的怎么办变成正在办立刻办,让疫情袭击之下的郑州更具温暖、温情。

有厚度,城市故事有着太多第一

郑州,是大河之滨、黄河奔腾涛声中璀璨的明珠,是拂去3600年历史风沙的青铜铸鼎,是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乡,也是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精美的骨质蚕雕。

郑州的城市故事里,有着太多的第一: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郑州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及郑韩古城的考古,让人们第一次通过实物看到了《春秋》中描述的东周时代的繁盛社会。郑州商城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领略早商王朝建国立都的霸气。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让人们第一次感受中华文明诞生前夜的涅槃璀璨。郑州裴李岗遗址让人们第一次惊叹中华民族开始迈向文明的精彩气象。而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发现,则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古人类向现代人进化步履的铿锵。

郑州有多少人口(2022郑州人口经济数据)

拜祖大典现场。 受访者供图

第一个陶鼎、第一个陶塑蚕蛹、第一个陶塑人面像、第一缕丝绸、第一尊原始青瓷、第一幅北斗九星图、第一片金箔纹饰、第一组九鼎八簋、第一座版筑城池……

从郑州发现的诸多中国考古界第一,不断拓展着人们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视野,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的轴线不断向前延伸,不断更新丰富,不断刷新认知,不断活化再现。在2021年举行的社科学术年会上,专家们认为,无论从地理位置、考古发现还是城市起源来看,郑州必然是华夏文明之源,是中华第一都。

而今,文化底蕴幻化为浓烈的文化自信:

郑州正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人、以文塑城,让文化自信、文化力量、文化特征充分彰显。

有高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回看郑州历史,自2011年郑州经济进入全国前20名以来,一路弯道超车,高歌猛进。在过去的几年间,郑州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升至第7位,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6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序列。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让郑州成为了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城市,使郑州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郑州发展作为全省大事来抓,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加大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力度,有力支持郑州发展。2018年,郑州跻身新一线城市。2022年,郑州强化三标意识,明确工作导向,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同时,郑州市加速推进国家黄河战略落地实施,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总结提炼华夏文明内涵,优化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布局,加大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河洛古国遗址保护、黄帝故里园区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依托沿黄走廊建设历史遗产带、文化带,增强世界级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有希望,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

郑州这片土地,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在发生变化,在这个变化里能看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能来,也还有更多人能来,因为只有来过,才懂得郑州的珍贵和值得……当郑州战疫正处于关键时刻,清华大学博士、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给记者发来撰写的文章《河南郑州,一个你值得来的地方》,从留郑科研人员的视角,书写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而郑州,如网友所笑谈的那样就像一个腼腆的农村小伙子,红脸一笑,不善言谈,但一直努力。比如这个五一小长假,疫情再次袭击郑州,全城按下了暂停键,从5月4日零时的主城区足不出区、严禁聚集,到5月10日零时的如约重启,千万郑州人迎来了最难忘时刻。而郑州发布的88号、89号通告,瞬间10万+,成为传播爆款,见证政府担当和公众期待高度融合。

对此,5月11日凌晨,郑州一位网友在朋友圈感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郑州调整主城区疫情防控措施,无疑是一个典范。七日之约,政府公信力做背书,市民备好物资盼望被静默。七日之后,在大家的期待中,最初的约定如约兑现。决策意味着担当,决策意味着责任,决策的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如此,才有了今天七日后的鲜花盛开,一切如你所愿……

在纪录片《郑州和青岛 未来谁才是北方第二城》里,有着对郑州未来的期许和预测。纵然有疫情和汛情,郑州人口还是突破了1300万。这个英雄的城市,用一个个郑州速度,催生着城市复苏,也让越来越多人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陈荻雁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