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为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攸县交通便利,境内主要铁路有吉衡铁路、醴茶铁路等,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攸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217位。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攸县名列其中。
梅城来历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攸县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建制沿革
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
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1995年,攸县辖10个镇、20个乡:城关镇、丫江桥镇、网岭镇、皇图岭镇、桃水镇、酒埠江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渌田镇、新市镇、上云桥乡、大同桥乡、大桥乡、市上坪乡、石羊塘乡、兰村乡、沙陵陂乡、坪阳庙乡、钟佳桥乡、柏树下乡、莲塘坳乡、凉江乡、菜花坪乡、高和乡、高枧乡、鸭塘铺乡、银坑乡、湖南坳乡、槚山乡、漕泊乡。
1996年9月,大同桥乡撤乡设镇。1997年,上云桥乡、菜花坪乡撤乡设镇。1998年,石羊塘乡、高枧乡、市上坪乡、高枧乡、钟佳桥乡撤乡设镇。至此,攸县辖18个镇、12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攸县常住总人口679839人,其中(17镇13乡),城关镇63512人、黄丰桥镇16176人、酒埠江镇27552人、桃水镇29308人、峦山镇18770人、皇图岭镇31268人、网岭镇37758人、新市镇28194人、丫江桥镇23336人、渌田镇35569人、柏市镇11726人、大同桥镇25393人、上云桥镇22606人、菜花坪镇27188人、市上坪镇14884人、石羊塘镇30912人、高枧镇16523人、漕泊乡6163人、兰村乡6461人、银坑乡11792人、钟佳桥乡12661人、湖南坳乡23977人、坪阳庙乡22172人、大桥乡12987人、贾山乡22530人、沙陵陂乡12238人、凉江乡11890人、莲塘坳乡25580人、高和乡22304人、鸭塘铺乡28409人。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县、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
地貌
县区地貌的特点是: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丘陵相嵌;中部成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东部由太和仙、婆婆岩等中山构成丛迭山群,地势自东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递降;西部,明月峰和严仙岭绵亘西陲,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势低平。东、西两面形成两个相向的倾斜面。县境内断层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主要断层有酒埠江断层(萍乡—酒埠江)、洋滨断层(洋滨—凤塔)、黄丰桥断层(万新—昭村)、广黄断层(沙洲里—广黄)等,以酒埠江断层为最大,长达60公里,断距数百米至千米。全县平均河网、冲沟切割密度为0.84公里/平方公里,山丘地区达2—5公里/平方公里。因此,除江河平原地区外,一般耕地比较分散。
气候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水文
攸县境内分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统称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条,总长1150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11407.8万立方米。拥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处,其中大II型水库1座(酒埠江水库),中型水库2座(皮佳如水库和黄沙桥水库),小I型水库19座,小II型水库123座,山平塘22662处,并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的东南西北中(河床干渠)渠系为网络的灌溉体系。全县水域面积共1503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顷,水库水面2540公顷,坑塘水面6132公顷,滩涂水面912公顷,沟渠水面2370公顷。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57028.5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47446.03公顷。
林业资源
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58%。
矿产资源
攸县秦人古洞风景图片(1)
境内含煤面积约171.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探明地质储量4.3亿吨,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28个村,分为桃水、黄兰两大矿区,有煤矿101家,其中省属煤矿2个、市属煤矿2个、乡镇煤矿97个。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
文明塔
文明塔
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米水南岸窑湾山头,距城1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底边长3.58米,占地面积42m2。祁阳石门额,上携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
文明中塔:位于县城西郊米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头,距县城约5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清乾隆壬戊年(1742年)倒塌。翌年,知县冯运栋邀邑绅重修。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五层,高9.7米,底层边长3.2米,占地35.8m2,塔内有方石柱,中心有孔,可攀缘而上。
文明下塔:位于县城西鸭塘铺乡桐坝村,米水河中央,距县城7公里。该塔建造年代无记载。经考证比上、中两塔稍晚,距今约200余年。该塔通体由红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占地约64m2,塔基呈桥墩型,前尖后宽,以抗水流冲击。塔身虽处于河中,仍巍然屹立。[5]
桃花谷
桃源谷,位于漕泊乡桃源村境内,谷长约7km,从攸漕、桃源公路交汇处开始,往东依次包括明代古桥、枫杨古树群、桃花洞和桃花溪等四大景点。是攸县酒埠江风景名胜区里的自然生态谷和酒埠江地质公国内的古河道,全长2000余米。[6]
白龙洞
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攸县境内的白龙洞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岩溶地貌洞穴,因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洞内景观千变万化,洞中有洞,楼上藏楼,是大自然的天然岩溶地貌博物馆,被喻为东方奇洞。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堪称国内四绝。[7]
仙人桥
攸县攸县仙人桥风景
仙人桥,位于攸县漕泊乡三联村,距酒埠江风景区的白龙洞仅4公里。该景区面积0.8平方公里,游览线路全长2180米,以仙人桥为中心,连接仙人峡与仙人崖,有仙峡寻幽、仙台望月、仙桥贯空、仙湖戏波、天龙坡、天龙岭、云栈揽胜、仙人洞等八大景点;以幽深的峡谷、神奇的仙桥、峻峭的山岭、茂密的植被、动人的传说为五大特色。[8]
宝宁寺
攸县桃源谷风景(2)
宝宁寺,位于黄丰桥镇乌井村,是我国湘赣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该寺始建于唐天宝10年(公元751年),开山祖师是攸县籍人士旷长髭禅师。1985年4月17日,攸县人民政府公布宝宁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进行该寺的修复工作,1994年春举办了盛大的开光法会。宝宁寺所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峰峦迭嶂,交通方便。寺后保存有一株古樟,系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沉水樟,为省内沉水樟之王,其树体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