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面积和人口数量各有多少(印尼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

华峰博客 365

印度尼西亚面积和人口数量各有多少(印尼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

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印尼人口总数约为2.64亿(2017年),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世界国土面积排名仅在第15位,但印尼的海洋面积约316.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专属经济区),作为对比,中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印尼作为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就算无法与中美俄这样的大国比肩,但同印度、巴西一样拥有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较为稳妥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以上基本数据全然不符:经济上,印尼2017年GDP总量刚过万亿美元,位居亚洲第5位,全球第16位。

政治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比不过印度、巴西等国,更不要说同中美俄这样的强国相比了。甚至在东盟内部,印尼虽仗着体量优势成为最大成员国,但仅是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印尼有着准一流的家底,为什么只能容身于二流国家行列呢?我们从印尼内部地缘结构上进行分析。

印尼全境拥有17508个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号称千岛之国

印度尼西亚面积和人口数量各有多少(印尼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

在海洋文明时代,发展外贸的重要条件就是海岸线和港口,群岛国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口,占有较为明显的好处;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其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了。

海洋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因此岛屿与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而在经济层面上,整合难度大,各板块自成一体。

尽管海洋给群岛国家带来影响和限制,但并非所有群岛国家都是如此,其中整合成功的就有英国与日本。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国土面积的80%以上就是大不列颠岛本部;日本由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组成,但岛屿之间的海峡十分狭窄,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的今天,一座跨海大桥就能将岛与岛连接,不存在任何阻碍。

但印尼却同英国、日本不一样。印尼岛屿分布较为分散,东西国土之间直线距离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有五大主岛分别是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除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的海域较为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少在数百公里以上,多则在1000公里以上。

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因这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受到极大限制,除苏门与爪哇间因海域狭窄修建了跨海大桥,被公路和铁路连接在一起以外;其余诸岛之间交流的方式仅靠海运和航空。

航空、海运两种运输方式中,航空虽然便捷安全,但费用昂贵,仅适合高价值货物的运输;海运虽然运载量巨大费用低廉,但运输速度非常缓慢且货物装载程序颇为复杂,仅适合大批量运输。印尼因交通运输上的限制,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很难建立,比如你能指望爪哇工厂数量不等的货量需求,能随时被加里曼丹的供货商满足吗?

印度尼西亚面积和人口数量各有多少(印尼人口总数和国土面积)

印尼经济实力的发挥因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公路、铁路相连的情况下,苏门答腊西北部的货物运输到爪哇的成本非常之高,均因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距离过长,导致成本拉高。各边缘地区间以及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不便。

印尼除了拥有支离破碎、糟心的国土地缘结构,其陆地的地缘结构同样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拥有较为宽广的盆地外,其余四岛内部多崎岖山地和丘陵,山林密布,尤其是苏拉威西岛,大多为山地,仅沿海有狭窄平原。而巴布亚岛其内陆更是全为高山雨林。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其多山林少平原的地貌特征。

一个国家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拥有大片的低地平原。印尼领土面积不算小,但大部分为海洋面积,平原较少。这较少数量的平原还因其带状国土地缘的特征被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岛屿上,显得更为稀少。

现代工业地域大规模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土地集中,这一特征,限定了印尼难以在其支离破碎的小平原上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工业产业链。而作为核心主岛的爪哇虽以低地平原为主,但其面积也仅仅只有13万平方公里。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显然难以凭这13万公里的地盘迈入现代化之列。

而最后,印尼的工业发展也被其气候限制着。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的印尼,在赤道低压控制下,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温差小,这样的气候条件虽然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来说是个大麻烦。

高温的气候条件影响着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其效率大大降低。这就是农耕时代的印尼未成为较发达文明国家的原因。

脑力劳动者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得力于进入现代社会后空调等降温机器的发明。但人类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始终是有限的。如,百万人口小国的新加坡,或许国民都能待在舒适有冷气的写字楼里;但印尼这样的人口大国,2.48亿人都能塞到舒适的写字楼里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这就注定了,体力劳动是印尼绝大多数国民的唯一选择。

高温是室外体力劳动者无法避免的。而室内体力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幸运儿或许能进入可以提供冷气设备的大工厂,但工厂长时间的使用冷气,也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而那些散落于各个岛屿的中小型工厂,是没有能力承担这样高昂的费用,况且印尼的电力资源也不足以供应。

多雨的气候条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货物运输效率和室外劳动的开展都被印尼每年多达三个月之久的雨季所制约着,甚至工人白领上下班的通勤也被影响着。而这所有的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生产成本,约束着印尼工业制造的形成。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拥有糟糕地缘结构的印尼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双重制约下,空有准大国资本的印尼,其地缘经济实力始终徘徊于三流。

糟糕的地缘结构,导致经济上的的相对独立,而政治上,分离主义也是甚强。

印尼一直以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直到1950年代从荷兰手中获得独立。

工业文明的发展为印度尼西亚的这片群岛区域的独立地缘板块的整合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

但工业文明的技术支撑终究是有限度的。工业的力量虽能将印尼群岛整合,但依旧无法彻底消除各主岛间的地缘隔离。所以,印尼内部各板块势力之间的政治矛盾无法避免,这也加大了印尼的政治内耗。这种政治内耗在一个国家拥有独立、完整的主权时,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是政治效率被降低;倘若国家的经济崩溃,或者外部大国势力进入,这种矛盾将极有可能升级从而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

印尼这样带状且分散又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在军事上也有着让人头疼的难题。印尼内部矛盾升级成为冲突,或者进一步白热化爆发内战的先天可能性非常大;这也意味着当印尼面对外部威胁时,其军事力量很难聚集成为合力,容易被各个击破。

庞大的体量让印尼拥有一个成为区域大国的梦想。但松散破碎的内部地缘结构,降低了其实现梦想的可能。因此,在未来的日子,印尼只能在区域大国的梦想和二三流国家的现实中游离。

当然,印尼对此是不甘心的,也一直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国运。那么印尼的这种努力,能成功吗?如果印尼真实现了大国崛起之梦,对东南亚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缘政治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在公号中的下一节《地缘政治11:印尼会不会成为西太平洋大国?》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0——印度尼西亚之第一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