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
香港放宽入境检疫要求,自8月12日起,进行3天酒店隔离之后,就可4天家居医学观察,毋须困在酒店隔离7天之久。这个俗称3+4的检疫新措,获得市民和市场的一致支持,被视为香港推动经济社会复常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有人还提出宜进一步放宽至0+7,即旅客入境毋须再隔离。
作为一个国际都会,亦是国家和国际之间的连系桥梁,此为一国两制下香港独有优势。然而,封关措施却令相关优势大打折扣,即使资金流仍然畅顺,物流也好大程度维持,但毫无疑问,人流才是最重要的一环,而香港所面对的旅客流失、特别是人才流失问题,恐已足够构成极之深远的影响。
香港人口减少人才流失严重
港疫下人口持续减少,从2019年末的752万,跌至2022年中的729万,少了23万人或3%。坊间一直有个政治化说法,解读为香港出现所谓移民潮;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会,有人移出亦有人移入,其实份属稀疏平常之事。重要的是,这两年间的人口减少,跌幅最烈的是流动居民而非常住居民──期内,流动居民从约20万人,减至最新不足11万人,高峰期更一度跌至不足8万人,减幅超过50%。何谓流动居民?简单讲就是统计时点里,居港至少1个月但又少于3个月的人,而常住居民则是居港3个月以上的。虽然,常住居民人数亦有下跌,但考虑到持单程证从内地来港的人数,从疫前年均约4万至5万,最新减至约1万人,两年多来即少了近10万名「常住居民」新力军,莫论出生婴儿数目、外籍家佣等都会左右到常住居民的数字,显而易见,香港人口减少最严重的,在于非本地常住居民这一块,疫情下共造成了一半人员的流失。
流动居民具体包括哪些?一方面是内地来港上班上学的,另方面是来自海外的派驻人员。
这两年间的香港人口减少,跌幅最烈的是流动居民。
港府统计处的最新人口资料,并无划分国籍,而须追溯到五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数据。按国籍划分,截至2021年,中国籍公民常住在香港的有8.2万人,较2016年减少近4万人或30%,简言之就是不少内地人不再常驻香港。须留意,该调查是去年6月至8月进行,香港尚未爆发第五波疫情,当时累积确诊宗数仅约1万多,而非似今日已突破150万。另外,按种族划分,撇除菲印外佣及印巴籍人士,2021年在港的白人亦有6万多,来自日韩的也有2万──两个数字,纵然较2016年轻微增加,但因检疫不便而长时间离乡背井,时至今日他们会不会离开香港?又或者,香港能不能继续吸引他们前来?
内地和海外人才来港疫下签证数字大跌
香港有两项措施引入非本地人才,一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一是针对海外的一般就业政策,两者疫下发出的签证数字均告大跌。透过一般就业计划来港人士,以往每年超过4万人,惟近两年却急跌至1.4万人左右,即累计共少了逾5万海外人才来港;至于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亦从往常每年1.4万人减至今年料为1万人。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调查,纵没给出具体数字,但也反映了市场趋势。公会指,多达70%的受访会员公司表示,现时香港的入境隔离措施对他们吸引海外人才来港工作极为困难或困难,近60%亦指正作出特别安排允许常驻香港的员工在其他办事处工作,30%更进一步允许部分员工长驻海外工作。可见,检疫安排一方面降低了香港吸引人才的吸力,另方面也增加了人才离开香港的推力。无怪乎,97%受访公司指,与各地重新正常通关是重拾香港竞争力关键。虽然调查是公布3+4检疫要求之前进行,因而没有纳入相关放宽因素,但无论如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公会的发现都凸显了香港正面对人才重大流失压力。
酒吧生意好坏可反映出在港外国人的增减。
还有一个间接指标,就是酒吧生意。众所周知,酒吧文化乃是老外文化,外籍人士习惯到酒吧交际聚会、把酒言欢。疫情之前,统计处数据反映,撇除节日因素如万圣节、圣诞节等,酒吧收益每月大概有1.5亿元(港币,下同),惟疫下最多只有8000万元,亦即少了足足一半,即使第五波疫情之前亦然。在港的老外人数减少,包括长驻香港、短暂出差、以及观光旅客等,无疑是酒吧生意锐减的主要元凶,而非受累市民担心酒吧容易传播病毒。
3+4虽见放宽仍困扰出差短途客
不单一直酷爱旅游的港人亟欲外游散心,长期派驻香港工作的人员,难免也希望回国探望亲友──遗憾的是他们很可能一去不返,而较诸其他已经如常通关的地方,香港亦难吸引到新的外派人员前来。这是指常驻香港的人员,对于需经常出差四围奔走的行业,香港的检疫要求亦易敲响他们的退堂鼓。
展览业正是其中之一。香港展览业水平乃是世界一级,许多来自各地的采购人员来港,也吸引不同地方的厂商来港招商,支撑了香港的贸易中心地位做大做强,包括发挥国家与国际之间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功能。可是,若然为了参加一个展览,入境香港却不得不接受长时间的隔离检疫,对商家来说成本也太高了吧?3+4检疫措施起初未令展览业受惠,因为即使完成3天酒店隔离后,4天医学观察期间相关黄码入境人士并不允许参加展览,即要来港坐待一个星期才可出席;直至措施实行个多星期,当局才把展览纳入黄码可以到访范围,惟业界仍指出,对专程来港逛展览的商务客而言,3天酒店隔离始终嫌长。毕竟,采购人员以往逛展览的模式,很可能仅预留两三天时间在港,甚至是即日回来。
香港的检疫政策让很多驻港人员无法离港。
更重要是,即使香港放宽了从内地回港市民和内地旅客来港的入境限制,回港易和来港易政策都允许豁免强制检疫的安排,不过,南下容易北上困难,即使内地6月底把入境隔离规定从14+7放宽至7+3,两地人流交往仍难恢复至昔日高水平。香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海外人员既无法如常来港,在港人员也无法如常北上,则相关平台功能难免大大减退。撇除机场计算,即使实施了3+4新措,每日经陆路离港──北上内地或澳门──的人次仍仅约3000至4000左右,与疫情前日均逾20万人次,实是天壤之别!
人才并不限于来港就业人士,作为社会未来栋梁,来港就学人数亦见大减。任何包含检疫限制的措施,均意味跨境学童不能再每日往返两地。香港教育局数据显示,过去就读香港中小学及幼儿园而居于内地的学生人数,有约2.7万人,惟上学年已减33%至1.8万;另外,内地学生报读香港大学亦见减少,尚幸是今学年情况终于稍稍好转。学生乃是人才库的重要构成,来港学生毕业之后,一大部分都会留港工作,为本地劳动市场加添一批较港生熟知内地文化的选择;内地生既是减少来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又遇逆风,当然影响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亦因通关不便而大受打击。机管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客运量虽按年反弹2.5倍,月均有约40万人次,但与疫情前约600万人次,仍少了93%之谱。至于飞机起降量7月升至约1.5万架次,亦跟平常少了超过一半。当一个航空枢纽,本身就没多少飞机升降,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需求难免会流失到其他市场,如新加坡之类。
安全与复常的平衡重在配合创造条件
走毕至此,相信大家已看到通关政策对香港带来多大困扰,范畴普涉各行各业,影响也不可谓不深远。但话说回来,疫下首重安全,放宽通关多少不利管控疫情;关键是,怎样在两者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3+4标志了香港的重新对外开放。
香港始终是个国际都会,实不能够长时间封关设锁与世隔绝,所以当条件齐备、有效趋利避害时,就应通过精准抗疫来积极推进恢复通关。今日香港,无疑已有一定条件:一,疫苗接种率已突破90%的重要关口,比许多西方国家还要高,所以疫情对市民的威胁大致可控,只是一长一幼的接种率仍须发力,从而更好保障长者和幼童的健康。二,配合3+4的检疫新规,同时引入的红黄码制度,也确保了入境人士无法进入高风险处所,例如除下口罩堂食,又或到医院、养老院等等。三,是在国家的支持下,方舱医院等病床供应均已就绪,必要时可马上重新启动,故即使疫情向上攀升,也不会出现病无所医之窘。
饶是如此,市民还是不能因此自满或掉以轻心,一方面要踊跃打针,另方面也要戴好口罩、频密洗手等,一旦疫情反弹得太过厉害,仍不排除不得不收紧抗疫要求。近期香港确诊个案明显反弹,正为香港下一步的抗疫政策带来考验──究竟香港能够安然渡过?抑或要在复常路上开倒车?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归根究底还看香港市民自己造化。
3+4标志了香港的重新对外开放,但措施仍仅针对商务客、探亲客为主,即使0+7仍不足以吸引旅客重来——毕竟黄码期间不能堂食,这无疑大大影响到旅游体验。所以,香港要完全复常,今次只是小小的第一步,但到底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