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1]。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市面积为8274.79平方千米(包含钱塘江水域面积,钱塘江河海分界线采用海盐澉浦—余姚西三闸连线),东西跨度130.68千米,南北跨度119.83千米[2],市辖区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人口501.0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3]。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4],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2019年1月,绍兴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名称演变
中国 绍兴
夏称"於越",亦称"百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晋称会稽国,南朝时为东扬州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
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4]
建制沿革
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小黄山文化开始,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4]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
战国,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4]
绍兴镜湖
秦朝,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二十六年,中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 、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4]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剡、余暨二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大、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十五县。[4]
三国,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 、鄞、句章八县。[4]
绍兴(21)
西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辖县数不变。[4]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4]
隋朝,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 入句章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4]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4]
隋唐江南中心
唐朝,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 、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 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4]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
清朝,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4]
中华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于省县间设会稽道,治宁波,时辖地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三府。民国16年取消道制,原绍兴府七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民国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民国37年,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十四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八县)。[4]
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六县,余姚划归第二专区(宁波)。10月改为绍兴专区,并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今绍兴城区),析绍兴县置会稽县,时辖一市七县。
1952年01月,撤销绍兴专区,原所辖绍兴、诸暨、萧山三县及绍兴市改由省政府直属,上虞、嵊县、新昌划属宁波专区。
1964年09月,复设绍兴专区,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五县。
1968年0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
宋代绍兴
1983年0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置越城区,下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
1989年09月,诸暨县改设诸暨市(县级市)。
1992年08月,上虞县改设上虞市(县级市)。
1995年12月,嵊县改设嵊州市(县级市)。[4]
2013年10月,国务院2013年112号文件已对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域进行了批复。同意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以原绍兴县(不含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的行政区域为柯桥区的行政区域,柯桥区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撤销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区域为上虞区的行政区域,上虞区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民大街987号;将原绍兴县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
位置境域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北纬 29°13′35″至30°17′30″、东经 119°53′03″至121°13′38″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942平方千米。[7]
地形地貌
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下,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表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
地质上,境内以纵贯市域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柯桥区平水镇至诸暨市璜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属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这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属江南(西北区)和华南(东南区)两个地层区。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大量的地质活动,留下了丰富而比较齐全的地质结构。境内的西北区自中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齐全,有大量沉积层出现;东南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火成岩发育,地层缺失较多。
绍兴市全境地质构造属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绍兴市境内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五种地表地貌。[7]
气候
兰亭盛会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
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
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绍兴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伏旱)。
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常常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暑热渐消,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十月小阳春,但常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有些年也会出现秋拉撒天气,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盛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天气稳定,是一年中温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节。[8]
水文
大运河绍兴段
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属甬江水系,诸暨尚有很小部分属壶源江,经富阳直接注入富春江。[9]
绍兴市总水资源量65.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3.56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6.80%。产水系数0.53,产水模数79.5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增加2.30%。绍兴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37亿立方米,与2008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增加12.40%。[10]
绍兴市主要河流曹娥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水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于绍兴三江口以下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193公里,境内长156.6公里;流域面积5099.15平方公里,占绍兴市总面积的61.8%,是境内最大的河流。
澄潭江:为曹娥江干流上游段,自源头至嵊县城关镇,长85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先后在城关镇附近汇入,呈典型的扇状水系。
长乐江:旧称西江,发源于海拔744米的东阳县道尚岭,至嵊县绿溪乡入市境,称绿溪江。经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称合山江。
新昌江:旧称潭遏溪,发源于海拔932米的天台县华顶山,流经新昌于黄泥桥村入嵊县,至新联乡捣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全长52.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砂砾河床,宽100米左右。
黄泽江:旧称东江,发源于海拔954米的宁海县与新昌县交界的虾脖尖。右岸有上东江(晦溪)汇入,至嵊县浦口乡万年亭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积577平方公里,全长65公里,河道平均4.5‰,砂砾河床,宽90~140米。
隐潭溪:因寨岭、石窟间的隐潭得名,旧称李家溪。发源于余姚市鹁鸪岩南坡,在上虞岭南乡白龙潭村入境,流经岭南、覆厄乡至章镇镇南汇入曹娥江,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
范洋江:因江边的范洋村得名,发源于嵊县北部的西社乡岩岭,至上虞罗村山注入曹娥江,总长25.5公里,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河底宽20米。属季节性溪流。
小舜江:因是舜江(曹娥江)的主要支流得名,又名小江或东小江。总长73公里,流域面积54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40米,属常年性溪流。
浦阳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从诸暨安华水库进入市境,于诸暨城北茅渚埠分东西两江,西江为主流,至湄池又合二为一,直到萧山闻家堰汇入钱塘江。境内主要一级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五洩江、枫桥江、店口江和凰桐江。干流总长151.1公里,总流域面积3431平方公里,市境内长67.6公里,流域面积2224.9平方公里。
大陈江:是浦阳江入境后第一条南会支流,源出义乌市巧溪乡全章岭大坞尖,经巧溪、苏溪、大陈三乡,由浦江县郑家坞流入诸暨汤江乡,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主流长39.6公里,诸暨境内7.2公里,河流宽200米左右,主河槽宽60~70米。
开化江(上东江):由璜山江、陈蔡江组成,两江自东南向北流至街亭会合后,始称开化江,至丫江杨汇入浦阳江。全长46公里,流域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境内面积60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枫桥江:是浦阳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由栎桥江(左、右溪)、枫桥江(黄檀溪)、孝泉江(大干溪)三水组成。枫桥江居中,左侧栎桥江,右侧孝泉江。上游均为山溪型河流,下游为感潮河段。主流枫桥江,源出诸暨、嵊县交界的龙头岗北麓,主流全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
凰桐江:源出诸暨紫云乡五云岭南麓,东流经寨头、大路杨、凰桐等村,流入萧山尖山镇注入浦阳江。源长52公里(境内46公里),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境内160平方公里)。
浙东运河:始于杭州三堡,向东至镇海流入东海,为中国大运河之组成部分,自西向东沟通钱塘江、甬江两大水系。西自钱清入境,经柯桥、绍兴、皋埠、陶堰、东关、曹娥,至驿亭长坝闸出境。境内萧绍运河构成的河网水系又称三江水系(古称镜湖水系)。
水资源
绍兴市总水资源量65.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3.56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6.80%。产水系数0.53,产水模数79.5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增加2.30%。绍兴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37亿立方米,与2008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增加12.40%。
生物资源
绍兴镜湖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0%。
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绍兴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27]
土壤资源
绍兴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绍兴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227071.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8]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以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浙江省总储量的75.50%,铜矿储量占浙江省的62.60%,金矿储量占浙江省的42.40%。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中国之最,瓷石土占浙江省的82.10%,叶蜡石占浙江省的38%。
2017年旅游总收入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07亿元,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3.19亿美元,增长6.6%。接待游客9630万人次,增长15.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541万人次,增长15.1%;接待入境游客89万人次,增长7.7%。
当年有234个村被评为首批省A级景区村庄。其中省AAA级景区村庄42家,省AA级景区村庄82家,省A级景区村庄110家。
年末有A级景区78处。其中5A级、4A级、3A级、2A级景区各为1处、16处、31处、30处。[53]
旅游景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即兰亭国家森林公园、五泄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香榧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4处,市级森林公园11处。[54]
大禹陵-北有黄帝陵 南有大禹陵
兰亭
绍兴(30)
安昌古镇-腊月风情(交通:市区118路公交车直达)
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东湖-十裹山水一盆景
沈园-千年爱情 不老沈园
越王台- 纪念勾践
吼山-3月桃花节
柯岩-柯岩、鉴湖、鲁镇、香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秋瑾碑
乌篷船为用脚划动的黑棚木船,是仅在绍兴地区特有的,象刚朵拉一样现成为旅游特色
仓桥直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街上数十个台门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大部分是明代以前的文物。
八字桥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现存最古老的立交桥系统。
新昌大佛寺位于绍兴新昌县境内,国家级风景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