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古沃土鱼米之乡,如今依然保存不少美好的古镇。
6月1日,上海正式全面恢复正常出行,马上带上亲友,一起去周边游,寻觅那些古镇的美好缓慢时光。
20个上海古镇,每一个都值得推荐!你知道和去过几个呢?这就去看看!
1 新场古镇
被称为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新场建镇约在南宋,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比起朱家角、枫泾镇,新场古镇一直十分低调。隐藏在都市深处的新场,自古就有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誉。
这个古镇,古称石笋里,作为千年古镇,积聚了厚重历史文化,以其静谧、美丽、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睐。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小庙与古寺,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静美的古镇吸引了无数导演的目光,李安《色戒》曾在这里取景,电影《叶问》《摆渡人》中也曾出现过新场古镇的身影。
元代的海塘,明代的盐场。因为曾经下沙盐场南迁在这里形成新的盐场,得名新场。这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古镇,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新场也逐渐繁华起来。曾经的新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繁华程度曾经一度超过上海县城。
几经兴衰,现在的新场已经褪去了旧日的繁华,却仍然保存着成片的古建筑,庭院深深,宅园相连,满满的江南风情。
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新场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古民居沿河道两侧铺展,户户枕河,家家临水,沿河人家的瓦屋顶与涓涓河水互相映衬,呈现静谧和谐的水乡图景。
除了成片的古建筑,新场古镇还拥有20多座石桥和17座马鞍水桥。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在新场古镇,可以体验到纯粹的水乡风情。
穿行青石板老街之上,如同走进了旧时光。这里古镇的商业氛围并不浓厚,走在街巷之中可以看到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坐着晒太阳、闲聊。这里的杂货铺、铅匠铺、理发铺,也大多是为本地居民服务的老店,老街上至今的叫卖声,极具市井气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气息。
新场以盐繁荣,以盐建镇,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新场盐业的兴盛,商贾的云集,市井的繁荣,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场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笋山十景、十三牌楼九环龙、马鞍水桥石驳岸,虽然有些已经不为我们所见,但是仍可以见证古镇曾经的繁荣。走进新场,可以感受到这座在历史与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古镇独一无二的宁静雅致。
古镇的张厅建于清宣统年间,是四进式院落,共有房屋48间。现在还有张氏后人在这里居住。张厅前店中宅,跨河花园,吊角飞檐,雕梁画栋,匠心独运。此外,中西合璧也是张厅的特色之一。仪门上罗马的立柱和精美的马赛克地面,十分精致典雅。这里是浦东仅存的几处中西合璧风貌建筑中最好的一座。
洪福桥是一座有500年历史的古桥,取意为洪福齐天。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清乾隆年间重修。洪福桥传说色彩浓重,在桥正中央镶嵌有风水石,传说足踩风水石上,即会生好运。
江南第一楼是一座三层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倚洪福桥而建,始建于清同治末年。第一楼平时有说书艺人驻场,在临河的建筑里喝一杯茶,听一档书,享受水乡生活的悠闲惬意。
三世二品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国盛所建,因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所以名为三世二品坊。这座石牌楼石雕精美,上刻九列名卿。因气势宏伟,高耸挺拔,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
千秋桥位于新场古镇港东街东端,东西各21级台阶,桥身高广。千秋桥是浦东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之一。过去新场石笋十景之一千秋夜月,指的就是月夜登上千秋桥,上下一色,令人留恋的美景。
另外十景之一的南山雪霁,是指南山寺。与新场古镇一样历史悠久,寺后有两株600多年的古银杏,需要几人才能环抱一圈。因为地势开阔,可以将新场尽收眼底。
新场古镇也许并不惊艳,但是它独特的韵味会让人回味无穷。来新场古镇,感受千年历史古镇的古色古香,绝对不虚此行。
2 高桥古镇
千年古镇高桥,集中了浦东诸多的名胜古迹、名宅故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高桥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分为东、西、北街,总长约2000多米,目前已恢复了弹格路路面。行走在石块砌成的略有高低的老街,看着老街两边的各类古朴建筑,颇有时光穿越之感。
西街上新开了三峡石图艺术馆,馆内有大量拾捡于长江支流、带有图纹的天然卵石。这些惟妙惟肖的卵石按照人物、动物、景物、静物等分类在馆内展示。
高桥港畔的高桥人家陈列馆则是当年高桥众多大户人家的缩影。展馆本身就是典型本地民居风格,馆内几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再现了民国初期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高桥绒绣馆馆内陈列了不少绒绣传人制作的精品。上海绒绣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想当年,高桥绒绣绣娘们,俯首低眉处,尽是一缕缕芬芳,纤纤玉指下,一针一线仿佛穿越千年,韵味依旧。
高桥古镇美食也值得好好品尝,最出名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桥松饼。高桥松饼不仅在浦东小吃中知名,更是名扬上海的本地土特产。千层玉雪压团沙,一捏酥栈纤指夸,高桥松饼咬下一口,是满口酥松。
3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距离迪士尼乐园2公里,川是喧闹都市里难得的清净之地。它很恬静,已有450年建成史,别有一番古老韵味。
川沙古镇,是老浦东历史文化的集中和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拥有1300多年成陆史、460多年筑城史、200多年建县史、100多年革命史,70多年发展史。曾长期以来是浦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2014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川沙古镇至今仍完整保留了护城河,完好保留了明代的部分古城墙以及清末民初江南传统街市风貌,是浦东乃至上海现存城池格局最完整、传统肌理保存完好、传统风貌街巷最长、历史遗存众多、遗存文化多元、保护利用价值极高的古城建置聚落。
川沙古镇因盐而兴、因商而聚、因纺而盛的工商名镇,是古代江南防倭前哨,亦是近代名士咸集之地,孕育出宋庆龄、黄炎培、张闻天等一大批有深远影响的名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积淀,素有浦东历史文化之根美誉,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如今,15个文物保护单位、83幢历史建筑可以带你一键穿越到百年之前。
南市街和中市街交汇处的牌楼应该算是老街的标志性景点了,牌楼上的文字彪炳千秋展示出岁月更迭的老街韵味。南市街上大多是一些古玩店,也更具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南市街上的工农饭店也别有特色,游客可品尝到浦东老八样等传统菜点。
教育家黄炎培曾言:浦东的文化在川沙,而川沙的文化在内史第。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宋氏家族、以黄炎培为代表的黄氏家族、以书画鉴赏家沈树镛为代表的沈氏家族、以及近代学者胡适等人都曾在此居住。
川沙营造馆,值得一看。由展厅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通过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另有川沙古城墙公园,讲述着川沙历史,里面有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的古城墙,拓刻有岳飞手迹的岳碑亭,文昌宫遗迹魁星阁,抗战遗物古炮台……
4 金泽古镇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南,距离上海市中心66公里。境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是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
古镇历史悠久,最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因此地为水乡泽国,且盛产鱼米赛金,故称金泽。现留存古桥7座,保留了"两街夹一河"的格局,以朴素明快见长。
不像上海其他的水乡古镇,上海金泽的河道里并没有拥堵不堪抢着生意的游船,看上去就让人心情舒畅。
散步在古镇,处处可见白墙、黑瓦、老宅、古街、深巷。河塘,古树,小舟,人家。景色秀丽和谐地散落在这江南人间,你很难在别处找到这样的宁静。
金泽是一个以桥而闻名的古镇,素有"江南第一个桥乡"之称。水乡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四朝所建的七座古桥梁。分别是迎祥桥、祖师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与关爷桥(林老桥)。
最为著名的是普济桥,是现存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建於宋朝咸浮三年(公元1267年),用紫石砌置。此桥也称紫石桥,又名圣堂桥,是古镇上唯一一座一桥三名的老石桥。
古镇里的颐浩禅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因相传为宰相吕颐浩故宅而得名,现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等遗迹。每逢秋日到访时节,古寺银杏景观,尤其美丽。
5 白鹤古镇
一个宁静古朴,原生韵味的水乡古镇,古桥古寺,老街旧巷,记忆了这里曾经的辉煌。白鹤古镇被称为上海的北大门,地处上海与江苏交界处。据说这个古镇在唐代就已开始建设,到宋代逐渐兴盛起来,至今已经历经1000余年的风雨,旧日被称为青龙古镇,有着上海古老港口记忆的痕迹。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时,县治就设于此地。作为古时的港口所在,当地商业活动频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曾被称为小杭州。至今,当地民间还有先有青龙岗,后有上海浦的谚语。
如今白鹤古镇的名称由来,传说这个地方曾经有很多芦苇,是一片芦荡,荡上有很多白鹤,名字便由此得来,也因濒临着白鹤江而得名。
现在,白鹤古镇还保存了北街和南街的传统街巷,街道宽度约三至四米,青石条铺面, 名为鹤江路,由于商业区的外移,如今几乎没有商铺,显得冷清寥落。
古镇保留至今的古老石拱桥,有青龙桥、继善桥。青龙桥坐落在白鹤东北角,,整体桥长为19.2米,宽3.6米,外形很美观,很有观赏性。每当月明之夜,一轮圆月挂在当空,月影透过石拱映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起伏,恍若龙游水中。因此而得名青龙偃月,被当地居民广为传颂。
继善桥又名观音桥、南小桥,位于白鹤古镇的南街,跨于西霞浦上。最初建造的年代不详,清代重趸,其造型结构与青龙桥相似,石砌桥栏为后人重修时调换上去的。
走在白鹤镇上,感觉不是身处上海,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回到旧日水乡老地方。如今镇上街巷里保留较好的老建筑有薛氏民宅、杨氏民宅等。
白鹤古镇更为知名值得探访的是青龙古塔,位于古镇辖内青龙村,也便是唐宋青龙古镇的核心区。古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实物古迹,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龙镇遗存的地面建筑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宝贵资料。青龙塔,也是上海最老的古塔。
6 重固古镇
这里不只是老街河畔人家,古镇风韵犹存,还保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东方的金字塔"。
重固古镇离青浦区域中心9公里。在宋初时名固村,建制后易为今名。在大桥北堍河边石墙上有重固供销社5个雄浑的大字,可见旧时繁华景象。
与大多数的江南水乡一样,老街沿着市河通波塘而筑。沿通波塘原先有东街、西街、南街与北街,现在剩下的只有东街和西街两条老街。
通波塘河道清澈,两岸民居白墙灰瓦,使老街显得整洁又安谧。现今重固的主干桥是宽阔平坦的福泉山桥,紧挨着的有一座古老的南塘桥,横跨在通坡塘上。
南塘桥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原县、乡各志均载此桥相传初建于明代,但无物证,唯有桥上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文字。2004年在桥身上第一次发现建于明崇祯二年文字,建于明代之说至此有了实证。
南塘桥为单形石拱桥,桥长26米,宽2.3米,昔是本地区西通青浦县城,东通上海的重要桥梁之一。重建此桥时,重固镇河东街下塘还未成街,故此桥东堍桥坡一直延伸到河东街上塘的桥弄堂口。南塘桥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镇更趋繁荣,商家、乡绅争相在桥畔抢占位置,砌起石驳岸建造房屋、开设店铺,东街在光绪初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铺的两面街。
通波塘畔,尽是枕河人家。从通波塘东街到西街,狭窄的街道,低矮的瓦房。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也能看到时光与历史的浸润。
7 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古镇西滨淀山湖,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自宋元起一直是著名集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称,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内36座古桥,古朴典雅,9条长街临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风犹存。尤其是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桥,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角西北有马氏课植园,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布局稀疏得体,有望月楼、五角亭、逍遥楼、宴会厅、打唱台、书城、书画廊等建筑。还有城隍庙、珠溪园等处胜迹。
8 章堰古镇
位于上海青浦区重固镇西北,始建于北宋,历史上曾是青浦一个繁荣的古老集镇,素有金章堰、银重固之称。
章堰古镇以崧泽塘为市河,南经崧泽,穿越太浦河可至松江,北达青龙,经青龙江可出海,水路交通便利,明时商业极盛,商家百余,门类齐全,各业兴旺。每年六月有庙会。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章楶监华亭盐务时,于此筑堰安家,故而得名,对此,清朝的《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都有提及。
章堰古镇始建于北宋南丰二年(1069年),至清乾隆年间,得益于商道之便,士绅商家纷纷迁居于此,当时有居民200多户,有章家、李家、顾家、王家、袁家、沈家等20所厅堂。东西原有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各1座。河西有市行、米厂、典当、商店、作坊、茶楼、酒馆等百余家。其时,清乾隆间于此设新泾巡检司。抗日战争期间,因地处青东腹地,无日军驻扎,青东粮油都在此集散,市场兴旺。解放初,这里曾是章堰、堰西两乡人民政府驻地,1957年撤区并乡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重固,章堰逐渐衰落。
9 蟠龙古镇
就在崧泽大道旁边,古村第一眼,就可以看见黄墙翘檐的蟠龙庵。据当地人说,每逢农历初八,这里香火旺盛,烟雾缭绕。
古镇至今保留着不少古桥。著名的有凤来桥用长石板铺设,造型简单,桥侧刻的桥名字体依然清晰可见。香花桥,把市河、街面都一分为二,一座单孔石拱桥,造型美观,尽管扶栏上的狮子石雕已被毁坏,但仍能感觉到整座桥的灵动和精美。桥上人来人往,它是南北老街的主要通道。
古镇程家祠堂尤其著名,位于蟠龙庵西北不远处,想当年,它却是蟠龙建筑之魁,就凭诸翟一镇,不及蟠龙一程之说,可想其规模之大了。
10 练塘古镇
位于青浦区,建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三国东吴曾在此地修建操练水军的池塘,故名;又说因为五代时的高州刺史章仔钧及其夫人练夫人曾居住在此而得名。
练塘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在不长的市河上,至今还有义学桥、栈房桥、流芳桥、万善桥、朝真桥、中虹桥、顺德桥、余庆桥等10余座桥掩映在垂柳之间,人走其上,船行其下,人在画中,画入人心,像一幅浓浓的江南水乡画。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各桥各式,小木船不时轻轻划过,人走其上,船行其下,景色尤其美好。
练塘镇沿市河两边石板街上的老房子,既不像某些江南古镇现在商铺遍地开花,也没有重门深锁,居民完全保持着一种自管自生活的原生态。感觉很清静的小镇,这里也有江南水乡所具有的小河道,也有沿河的民居古色古香,没有琳琅满目的沿街商铺和小店,没有游人如织,它只是静静地卧于一侧。
练塘古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故乡。如今陈云故居就坐落在古镇,是展示陈云生平政绩的传记性专馆。纪念馆有四个展厅,展厅按照时间顺序展示着陈云的光辉一生,图文并茂的展览形式记录着陈云同志的生平事迹,大量手稿实物等珍贵史料真实还原了当年的革命历程。
11 枫泾古镇
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
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一处至今保留着小桥流水景象的江南古镇。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这个美丽的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
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其中9处已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建筑多为宫殿式。
枫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都值得一看。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枫泾古镇的特色美食很多,芡实糕,熏拉丝,粽子,枫泾丁蹄,状元糕等,很好吃,尤其值得品尝那带着吴侬软语的韵味美食。
12 张堰古镇
上海,金山区,张堰古镇。一直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却低调的藏身于都市之后,少为人知。
张堰古镇古为赤松里,两千多年前,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隐居于此,从此就有了所谓"留溪"、"张溪"之名。唐代为抵御海潮,建了华亭十八堰,这里作为华亭(上海古称)十八堰之一,所以沿袭堰名,称之为张堰,一直沿用至今。
张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商业文化了,相传历史上的张堰曾客商遍地,商业往来繁忙,民间素有千年古镇,百年风骚之说,被誉为浦南首镇。2010年12月13日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张堰古镇格局逐渐演化而成。这里历史上曾呈现东西南北新村密,三里长街跨双桥的景观。南湖头商船聚舶,樯桅林立,烟火之盛,甲于一镇,作坊商店鳞次栉比,是金山、平湖、奉贤一带商业汇集之地因水而生的集市、因水而生的建筑、因水而生的街道,构成了张堰古镇小而精致的院落空间和公共空间格局。
如今的张堰古镇,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包括:石皮弄建筑群,南社纪念馆等等古老建筑。单是大小不一的巷子就多达二十几条。这些建筑物大部分来自明清时期,另外张泾河跟牛桥港在古镇穿过,沿岸风景如同江南水乡一样,美不胜收。
位于新华路139号的南社纪念馆,早在以前曾是姚光居住的地方,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直到现在也有130年历史了,此地房屋总共58间,属于砖木混合结构修建的二层楼。张堰老街古遗址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吴梁三命坊,就在张堰大街花贤路口处,三命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清朝末期,只剩了二柱,后来街道需要扩建,为此再拔去一根柱子,现今也只剩位于南面的一根柱子了。
张堰大街也以东西走向为主,早在古代时,这里拥有数量较多的商号跟银楼、钱庄。虽然如今没有了那时的热闹景象,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布店、修鞋店、粮油店等等店铺。
即便外面的世界再怎么纷纷扰扰,张堰古镇依旧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古朴的建筑,幽秘的园林,清澈的小溪,绚丽的花海,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栓释着张堰的古韵。
走进古镇,感受缓慢时光,随处可见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此处的游客,不只是时光慵懒惬意,更能缅怀历史浮想联翩。
13 朱泾古镇
上海,金山区,朱泾古镇。朱泾乃早期上海西南地区的四大古镇之一,自古商贸繁盛,水乡风情迷人,被誉为唐代诗僧传禅地、东吴将军封邑地、吴越文化发祥地。
早在1800年前,朱泾已经由东汉三国大将朱治得名。到了南北朝呢,朱泾已有聚落,当时叫"朱泾里"。到唐代已是较具规模的集市,其中标志就是法忍寺(俗称西林寺),建筑宏伟。法忍寺是著名的船子道场,为纪念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而建。如今船子法忍寺遗址上还有多棵苍劲的百年银杏树、枫杨树,述说着这位唐代高僧的故事和上海佛教史上最轰动的事件。
与许多江南古镇一样,朱泾的进一步兴起也与河道有关。秀州塘是朱泾的母亲河,它北连黄浦江、西接浙江省、南通杭州湾,加上地处古时江南两大重镇松江和嘉兴之间,水上货物转运、船来人往,形成了朱泾这个旧时重镇。
唐代,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泾三十多年的游历,让朱泾有了文化层面的关注度,很多佛教信徒及文人墨客因船子和尚而眷顾了朱泾。船子和尚在朱泾或吟或歌,为人们留下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他没有书稿文字,却被人们口口相传、广流民间,后人记录整理为《拨棹歌》。
明代棉纺织业生产与贸易的兴起,让朱泾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为奠定朱泾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重镇之地位。明宣德年间,朝廷颁布以布折税政策,朱泾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农妇们朝拾园中花,暮作机上纱。夫织不停手,姑纺不停车。由朱泾加工生产的纺纱用铁锭远近闻名,朱泾的锭子吕巷车,其织出的布匹和品种名列前茅,跻身于江南棉纺织业贸易大集镇行列。而朱泾水运便利条件独特,繁荣迅速上了一个台阶,据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万安桥碑记》中记叙,当时朱泾镇已有居民数千家之描述。
清乾隆年间至1997年金山撤县设区,朱泾镇曾长期作为县治。清中叶开始,朱泾镇的商业业态拓展明显,油、酱、酒、米和木器、铁器等手工作坊已大量涌现。到了清后期,朱泾镇的油、酱行业脱颖而出,名动江南。
朱泾虽然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数次战乱风波,但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
如今,古镇的东林寺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元至大元年(1308年),一位法名妙因的僧人在朱泾镇修建了观音堂(今东林街),潜心礼佛。1313年法忍寺(西林寺)僧人元智和尚来为观音堂开山,不久元智和尚获御赐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回朱泾,便将观音堂名为东林禅寺,一时间远近僧俗纷纷前来,东林寺因此香火日趋旺盛、声名远播。
东林寺以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为建筑特色,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东林寺还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世界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最高的千佛门和最高室内佛像。
古镇内,吴松棂宅和孙旭初宅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吴松棂宅是一座四开三进两层楼的老建筑,雕梁画栋、粉墙黛瓦,几百年的风雨将其洗练得斑驳沧桑,使得老宅显得凝重厚实,如此完整的三百多年的老建筑,在上海的古镇老街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另有,古船舫遗址,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以及20几处全国普查文物点。
朱泾古镇仍具有旧时风貌,还能看到几条老街及明末、清、民国初期的老建筑。依着市河的北边有一条长街,以杨家桥为界,东为东林街,西为西林街,此外还有南横街、广福街、新汇街、仓桥街等。
市河两岸的街区基本上以老建筑为主,其中部分建筑(包括孙旭初宅)体现出西洋建筑特色,是上海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典型作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朱泾市河两岸的街区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古建筑有多栋。
其中,西林街是朱泾还算完整的一条老街,市河、老建筑、烟纸小店、教堂等等,百姓好像还生活在历史里,好像与邻近百米的朱泾商业区并不相干。西林街上最吸引人的乃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吴家老宅,这可能是朱泾古镇几经劫难而依然保持完整的唯一一个老建筑。
14 亭林古镇
上海金山,亭林古镇。一个诗意的镇名。传说后唐梁陈年间,训诂学大家顾野王曾在此一个土堆的林间筑亭读书而得名。
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镇,交通枢纽,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尤以野王读书堆,元代杨维祯手植树龄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铁崖松,仅存的书法家赵孟頫书有《重修宝云寺记》的子昂碑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极为重要。
早在唐代,亭林这里已经形成市集,至明清两代,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市面繁荣繁华,成为浦南首镇。当时,亭林寺庙香火也十分兴旺。相传后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亭林建有一座1048间的宝云寺,梵宇轩昂,绵延数华里,号称云间古刹。
如今,昔日重镇已不复四十多年前的水乡旧貌,市河上有宝云桥、梦溪桥、兴隆桥、工农桥等,沿市河依然存有百十来米长的旧街和老宅,古朴而宁静。其中,宝云桥始建于唐代,民间又叫四耳朵桥,因桥面两边分别有两个石柱伸出,就像是四个耳朵。
走在亭林镇的老街,有一种老上海的感觉。水乡人家,古旧老宅,沿河而居的浓浓吴语,老一辈上海生活旧影风姿,在行走中,气息扑面而来。
古镇里有尤其珍贵古老的罗汉松,自从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祯栽种至今,树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江南第一松,列为市级保护文物。这里如今还兴建了古松园,游览其中,古韵静美。
现今,走进亭林遗址公园休闲揽胜,可感受亭林千年变迁。坐落在亭林街区间的亭林公园,有石雕、土山、悦意亭、长廊、三曲桥等景色,环境清幽,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园内的葫芦池曾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石、玉、骨器等,有的陶器为国内同类遗址罕见。玉器中有九节玉琮,为上海本地出土的节数最多的玉琮。
古镇的亭林书院里,长卷底图将亭林浓厚的人文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里,可以从浩瀚的历史烟云和绵延的文化脉络中,领略亭林不同时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华美篇章。
上海两大家族绵延千年,其中顾家就在亭林。旧时古镇留有东街、南街两条老街,东街历史悠久,两大望族刘家和顾家都居于此,故亭林一直流传着刘半镇,顾一角的说法。
顾公广场内的顾野王雕像,右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本,左手按着一堆古老的史书,双眸注视远方,似在思考志书编撰的文理脉络,又像在考虑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
广场东侧,就是著名的读书堆。是他撰写《舆地志》之处。全国性地理总志《舆地志》,是被称为开中国地学体例先河的巨著。
此外,亭林镇被部分人熟知,还因为韩寒。亭林镇是韩寒的家乡,他经常在社交平台上提及亭林镇,以及在他导演的电影《乘风破浪》,还在亭林镇取景。
15 泗泾古镇
地处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泾汇集之地而得名。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
位于松江区东北部的泗泾镇,距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泾之说。
在15.52公顷的古镇风貌区内,拥有53处历史建筑,孕育了著名史学家陶宗仪、明代书画家范允临、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申报》创始人史量才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里有着松江乃至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过往人文记忆。
砖墙斑驳,路面凹凸,泗泾古镇的商业味并不浓郁。从开江中路老街古牌坊步入不足500米有几处名胜,安方塔、生德堂(马相伯故居)、余天成堂老药房等静静躺在老街中。这一条老街周边的民宅,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格,略显萧条的泗泾仿佛仍旧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
古镇的安方塔、福连桥等值得一看。安方塔高35.18米,直径12.45米,每边长5.42米,呈七层八角楼阁式宝塔。整座塔为钢筋混凝土和木质相结合。在塔的顶端第七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意在于宝一方平安。而400多年的福连桥,是泗泾古镇目前留下的唯一古桥,高高的桥身,尽显江南古镇的风范。
古镇的福田净寺,前身为严家庵,初建于清,现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念佛楼、法堂、东西厢房等,寺内有放生池,院落之间布满绿化小品,已成为一座仿古园林式寺院。
古镇的美食也是不错,以阿六汤圆、广利粽子、泗泾羊肉、泗泾小笼最为脍炙人口。
15 罗店古镇
上海,宝山区,罗店古镇。古镇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商贸繁荣,曾有金罗店之称,这里水系发达、环境清幽、民风淳朴。
清末民初该镇三里长街有商铺六七百家,每日三市,市面繁荣,四乡来客,车船不断,为全县最大的市镇,有金罗店之称。
罗店素有三湾九街十八弄的美称,街连着弄,弄连着桥,桥连着河,穿巷走弄,回味那份古老和传奇。
石拱桥是水乡的特色,也是罗店古镇的一张名片。最著名的大通桥、来龙桥、丰德桥三桥历经岁月沦桑,见证了古镇的前世今生。
大通桥位又名大石桥,于罗店镇亭前街。始建于明成化八年,曾于清雍正八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和2005年重修。该桥跨罗店市河,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该桥为半圆环石拱桥,旧有亭子,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古亭子桥。
另两条,来龙桥现移址至罗溪公园内的西北角,为宝山区保护建筑。丰德桥位于布长街南端,跨老练祁河,又名张家桥,南北走向,现已成为旱桥。
古镇知名的宝山寺,是全国唯一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寺庙。宝山寺原名梵王宫(玉皇宫),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岁月更替,寺院迭经兴废。2005年移地重建宝山寺,建成的一期工程获全国建筑鲁班大奖。
整个古镇的环境,十分清幽,古色古香,和江南水乡风貌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体。走过街道上的门面和住户,十家有九家是闭门中,特别宁静而淡泊。
古镇两条主街道,沿着市河分布两侧,一条为市河街,另一条为亭前街,大通河连接市河两岸。河两岸新建的水乡建筑连成一片,江南水乡韵味十足。
散步古镇,随处可见斑驳的砖墙,精致的雕花门窗,遮阴的连廊,处处散发着罗店老街的安逸,透着罗店人对生活的讲究。
这里有许多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见证了罗店古镇的变迁。漫步罗店老街,承恩堂、敦友堂、罗溪草堂等古老的建筑,可以感受那悠久的历史韵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承恩堂,厅堂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170.8平方米,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尤其值得一看。
16南翔古镇
上海,嘉定区,南翔古镇。南翔,古名槎溪,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部,在1964年被市政府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
古时当地不叫南翔叫槎溪,梁武帝时有人耕地挖到一块大石头,石块露出地面有一对丹顶鹤在上飞翔,并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的和尚见此识得这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捐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江南老街不少,但如今的南翔古镇老街,与别的老街比起来,更加古朴而有烟火气息。这里的老房子来得更货真价实一些,无论是砖石还是木头都很有年代感。
走在古香古色的老街中,散步于悠远深长的青石板小巷,可以感受这个古镇的风情万种,触摸这个古镇的沧桑痕迹。
老街青石板的道路两边,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清雅的老宅院。老街不大,却也五脏俱全,有河有桥有店家。老街上还可以买到南翔传统名酿郁金香酒,它来自李白名句兰陵美酒郁金香。
老街上不得不看的是南翔双塔。他们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至今已经有 1500 年历史了。
清乾隆31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名句,云翔寺便是其中一座著名的古刹。钱大昕曰:一邑古迹,莫先于此。云翔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南翔古镇的镇名即出自这座古寺。
云翔寺在南翔老街的尽头,规模宏大而较为清净,庄严的氛围和清幽的环境能让人净化心灵。整座寺院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所建,殿堂气宇恢宏、简洁自然。在寺庙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
云翔寺匾额上刻的不是云翔寺而是留云禅寺,这是因为原上海南市区内有座名寺留云寺,抗战时期毁于战火,后经过佛教界多方努力,使该寺迁移至现在的云翔寺址,使两寺合二为一,续接香火。
最为难得的是,古镇有两个明代园林,古猗园和檀园。檀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原为明代文人李流芳的私家园林,因李流芳号檀园,故以此得名,后毁于明清易代之际。檀园2011年重建后对外开放。
17 三林古镇
三林,别名筠溪。古镇以老街出名。三林塘老街又称三林老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三林古镇有西林街、中林街、东林街组成,三林塘横贯古镇东西,整条老街的长度大约近500米。
三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三林有三宝、三绝、三特,三宝为:三林塘崩瓜、三林塘标布、三林塘酱菜;三绝为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三特为:三林舞龙、三月半圣堂庙会、城隍出巡。三林塘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林本帮菜和三林酱菜尤其出名,三林酱菜因以古法晒制属沪上一绝。
三林塘老街浓缩了浦东文化,刺绣、舞龙舞狮、瓷器、龙舟、美食……每年举办的上海民俗文化节前身是三月半圣堂庙会。而平时里的三林塘老街平凡而平静,古建筑重修后古韵依旧,唯有《舌尖上的美食》推荐的三林本帮菜馆人气非凡。
18 七宝古镇
七宝古镇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距离外滩大约23公里,距离陆家嘴大约26公里,距离地铁七宝站不到600米,交通相当便利,正常情况下街市也很繁华,不过很多上海人却认为这里是郊区,原因是距离市中心和产业中心都相对遥远。
七宝古镇始建于宋代,保留了浓郁的明清街市风情,蒲汇塘从古镇的中间缓缓流过,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交通便利,过去到七宝古镇的游客很多,繁华的景象让人想起宋元明清时期的市井画面。
游览七宝古镇,在穿街过桥之间,仿佛进入一个神秘的影视片场,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七宝古镇因七宝教寺而得名,到了元末明初时期,镇上已是商贾汇集,文儒辈出,是远近闻名的巨镇。
七宝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水路交通的便利,这和其他江南古镇的发迹史相同。水是七宝古镇的灵魂景观,它给两岸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增添了水墨意境,同时也是一条商业通道和文化通道,过去船只从七宝镇的码头出发,可以通过发达的水系交通网络到达不同的地方,真正做到财通四海、货如轮转。
19召稼楼古镇
召稼楼南临上海市南汇区,西距闵行区吴泾镇5公里。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浦江镇革新村内,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现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梅园等。
史料记载召楼镇兴起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到清朝中叶时开始衰落。光绪初尚有商店60余家,居民百余户,当时还称召稼楼镇,那时候镇内水道四通,航行方便。老姚嫁浜贯穿镇中,保安桥联南、北街为一体。
古镇的礼园是一处园林景点,里面建有上海城隍秦裕伯纪念馆、城隍文化展示馆、浦江大禹叶宗行纪念馆、召稼楼整体规划模型陈列室、秦怡艺术馆等展馆,在这里可以详细了解召稼楼的历史渊源。
古镇有机云亭,相传这儿原是三国东吴大奖陆逊及儿孙陆机、陆云放鹤养鹤的地方。在漫漫岁月中,亭子屡建屡毁,最后被历史的尘埃所堙没。现在的机云亭是后来重建,以志纪念。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资训堂。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院,为世罕见。可惜到20世纪末,大宅院已荡然无存。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个矗立在荒野中的门楼,这座门楼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如今屹立不倒!
20 横沔古镇
横沔能被叫做古镇,和横沔老街莫大关联。位于康桥镇沔青村,川周公路、横沔港交汇处,与迪士尼乐园隔沪芦高速公路相望。
横沔老街最能反映老上海普通百姓居住的建筑风格的地方,这里还保存着老上海最底层的市井文化面貌。这座寂寞古镇,因为没有过多开发,更多地保留了其本来面目。
蜿蜒曲折的老街由沔溪第一桥、宁远桥、翊园桥依次串起。这3座横跨横沔港和花园港的小桥,以及两旁密密麻麻的老建筑,见证了横沔老街的繁荣与落寞。
根据相关记载,横沔地区早在唐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清时代真正发展起来。这其中横沔港发挥了巨大作用,横沔港南北走向,周围水系非常发达,河网水道纵横交错。有多条运盐古河道汇入横沔港,并通过这里转向进入浦东重镇周浦。横沔地区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商业集散中心,在清朝中期达到顶峰。
如今的横沔老街原汁原味,老街内分布着四条主要道路,道路两旁有大量传统民居,非常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也有一定的观赏性。只是早已不是当年繁华热闹的样子,到处充满了沧桑味道。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