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的产业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数量为什么不相匹配?
前面两篇文章一直在写关于大都市人口与人才的问题,看了我的统计制作的表格数据,内行人就发现了不少问题和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常住人口总数上海2487.09万人多于北京的2189.3万人,上海比北京多297.79万人,多了近300万人。看了我昨天的文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北京1425.6万人比上海的1247.7万人,多出了177.9万人。近200万人。这是明显的不匹配呀,用老百姓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上海吃闲饭的人多于北京,而北京干活的人多于魔都。
第二个疑问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京沪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如果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人员,北京约53万人,上海有52.62万人,北京三大产业就业人口达到1478.22万人,已经非常接近15-59岁常住人口1500.3万人的数量。15岁工作属于违法行为,天子脚下的企业不可能干违法的事情呀。
同样上海也是如此,上海三大产业从业人员1300.32万人,与15-59岁常住人口1661.91万人有361.59万人的差距,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正常的。15-59岁中,每1岁年龄段约有37万人,361.59万人约有10个年龄段,平均从25岁开始工作,当然其中有差异,职校毕业18-19岁可以工作,硕士博士毕业都要28-30岁了才能工作。
为什么北京会出现常住人口少而就业人口多的情况呢?
这与我们的人口普查统计规则有关系。一是规定常驻所在地6个月以上,或称半年以上;二是合法居住。关于合法居住各地的城市要求不尽相同。魔都要求两个合法稳定——合法稳定的居住场所,合法稳定的就业岗位,才能算是常住人口。这个要求各地区认定标准不一致。魔都的要求是只能居住在法定的住房里,法定的住房就是商品房、公寓、旧式里弄和六七十年代的住宅,农民房也是法定住房,工业厂房改扩建的宿舍都不算是合法居住。笔者曾在某快递有限公司任职顾问过,总部上千人,不少的年轻一族成家了只能住租赁的工厂宿舍,该宿舍是厂房改造的,不属于合法居住,所以不能办理暂住证。没有暂住证,就不算是常住人口,也不能买房子,尽管公司给你缴纳了多年的社保。公司向管理部门反映,每年只能给几个暂住证指标。
北京的情况与魔都有所不同,主要是卧城式通勤居住方式,人住在燕郊等非北京范围,甚至都是买了全产权商品房子的,户籍也落户在燕郊了,但是工作单位却是在北京城里。
查了一下河北省三河市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燕郊常住人口达到62.955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92%。2000年时,三河市仅有50万人左右,2020年已经达到96.5万多人口。
燕郊的位置示意图,比北京的更多地方距离中心城更近
以下图潮白河为界限,河左侧的城区是燕郊,右侧的农业农村是北京范围。
河左侧的城区是燕郊,右侧的农业农村是北京范围,典型体现了俺们市场经济力量与城乡规划行政力量的博弈。
还有不少的辛苦人士,人居住在天津,工作单位在北京。那他的人口统计是在天津的。魔都也有类似情况,人居住在苏州或昆山,属于江苏省范围,工作地在上海,但这个数量比北京少。看来魔都还是向首都看齐,加快各类产业的发展。
猜一猜这张图那一侧是魔都?
以河道是省界。高楼大夏是江苏省昆山花桥,农村样貌的是魔都嘉定某村,同样体现了城乡规划与市场经济的博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