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先秦时期属南越。[2]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国。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政府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国,南越国请求内附。南越国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在汉代,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省云霄县)、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安陆县,复并入海丰县,仍隶属循州;循州总管府裁撤,并入广州总管府。 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海丰红宫红场-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美、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1992年底,在市城区田乾镇、遮浪镇设立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现辖田乾、遮浪、东洲三个街道[3])。1995年,在陆丰所辖的华侨农场设立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行政区划仍属市城区和陆丰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4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合作期限初定30年[4]。
汕尾
位置境域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在北纬20°27′~23°28′和东经114°54′~116°13′之间。东同揭阳市惠来县交界;西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北接河源市紫金县;南濒南海,与香港隔海相望。陆域界线南北最宽处90km,东西最宽处132km,总面积5271km2,(不含东沙群岛1.8km2)占全省总面积2.93%。大陆岸线长302km,占全省岸线索长度9%;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0个 港口和3个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线内属全市所辖海洋国土面积 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国土的14%。
地质地貌
汕尾市辖区及区位
汕尾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汕尾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经过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构成复杂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全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在,约占总面积的43.7%。
河流
汕尾境内主要河流有螺河、黄江河、乌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总长252公里,流域面积3613.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9.2%。汕尾境内河水流量大,汛期长,平均径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产水量达78亿立方米。
气候
汕尾市区(7)
汕尾市地处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
汕尾市气候温暖,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气温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60天左右。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2500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达3728毫米。雨热同季是汕尾市气候特点之一,雨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终于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光合潜力每1亩约7400公斤。
土地汕尾城市风光(41)
根据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过渡地类)的数据,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735.29万亩:农用地面积595.4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1%,其中耕地面积139.95万亩,园地62.89万亩,林地351.57万亩,牧草地435.15亩,其他农用地41.02万亩;建设用地面积68.48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9.31%,其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50.31万亩,交通用地3.5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14.63万亩;未利用地71.33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9.70%。土壤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11]。
矿产至2009年,初步探明全市有矿产资源6类17种,即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稀有金属、燃料、黑色金属、金属。主要的矿产有锡、花岗岩、海河砂、硫铁矿、玻璃砂、矿泉水、地下热水。其中,储量较大的锡矿主要分布在海丰县的长埔、吉水门、银瓶山,陆丰市的博美等地;境内各地都有花岗岩;硫铁矿主要分布在海陆丰交界的官田;玻璃砂主要分布在市城区、红海湾的遮浪和陆丰沿海一带;陆丰市的大安及海丰大湖有丰富的高岭土;陆丰市有储量丰富的钛铁和独居石及锆英。此外,全市还有优质的地热水、矿泉水和数量相当可观的钨、铜、铅、锌、金属铍、水晶石、钾长石等矿产资源[11]。
水产遮浪奇观--红海湾南澳半岛(15)
至2009年,汕尾市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14类,107科,173种,其中年产量超过2000吨的有20多种。上述水产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上层鱼类,集中在辽阔的中深海渔场,尚有开发余地[11]。龙虾、膏蟹、鲍鱼、鱿鱼等名贵水产种类繁多,渔业产值居全省之首。境内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渔业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般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达200多种。大量生产的有蓝圆鯵(巴浪鱼)、海鲶(赤鱼)、竹夹鱼、鲇鱼、大眼鲷(红目鲢)、大甲参、石斑等。甲壳类有墨吉对虾、近缘新对虾等。贝壳有近江牡蛎(蚝)、翡翠贻贝、蓝蚣等。藻类有广东紫菜、鹅掌茶等。
人口数据
2009年,汕尾市户籍人口总户数72.05万户,比上年减少2.19万户,总人口340.61万人,比上年增加4.6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63.29万人,增加2.04万人;男性人口177.33万人,增加2.59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637人/平方公里。
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5.33万人,其中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常住人口297.76万人;户籍人口362.82万人,其中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户籍人口355.12万人。[12]
民族构成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3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9.91%,其他34个少数民族人口70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0.09%。除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红罗村有200人属聚居外,其余7000多人属于散居人口,主要分布在重点城镇和部分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100人的有壮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瑶族、苗族,壮族,其中人口最多达1482人。这些人口大部分从外省因工作调动或婚嫁迁入汕尾市、省内迁入者也不少。
华侨华人,港澳台侨胞
汕尾是侨乡,汕尾籍侨胞主要旅居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祖籍海陆丰的客家人成为台湾客家人第二大群体,被称为海陆客。
汕尾的通用译名包括:Shanmei、Hoifun(海丰)、Lukfung(陆丰)等三个单词。如果按汕尾原乡的主流语言闽南语来拼,汕尾海陆丰的地名会被拼成:Soaboi、Haihong、Liokhong,但是这些纯粹是假设性拼写,并没有被真正使用。这是因为大量旅居香港的汕尾籍华侨,影响了其它各国的汕尾籍华侨。海外的汕尾籍华侨,常常加入惠州十属会馆,包括海丰、陆丰、归善、紫金、龙川、连平、河源、博罗、新丰、龙门等十个县。旅港的汕尾籍,则归为鹤佬人(Hoklo Clan)。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