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科技大省,但却不是经济强省,这是外界对陕西的印象,也是陕西矛盾的现实。那么,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鸿沟在哪里,机制是什么,桥梁如何搭建?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科技大省走向经济强省?此乃摆在陕西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陕西科技活动产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均排在全国第4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第9位。科技部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7.86%,继续排名全国第9位,西部第2位。排在陕西前面的是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浙江、重庆、湖北。陕西科技表现较好的方面主要有:全省研发投入强度保持西部地区第1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保持在全国第1位,环境污染治理排在全国第1位。同时,评价结果也显示出陕西科技创新中的一大短板是科技活动投入不足:全省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位于全国第20位,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比重在全国排第24位,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务收入比重排名第17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务收入比重排名第26位。此外,陕西科研物质条件有待改善,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有待提升。
(2)陕西经济2021年GDP排名全国第14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陕西GDP总量为29800亿元,位居全国中游,实际增速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代表经济新势力的数字经济角度看,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报告显示,陕西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15.4,排名全国第16位。其中,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三个分指数分别列全国第13、第17、第20位,也没有起到拉升作用。国家最新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在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西安榜上无名。
可以看出,陕西科技成果产出全国领先,科技产品出口领先,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水平居前,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但经济实力不济,长期居于全国中游,科技大省与经济弱省的鲜明对比和严重不匹配,形成了独特的令人不解的陕西现象。
那么,陕西应该怎么办,怎样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科技大省走向经济强省?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旗帜鲜明地打响硬科技这张王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类几千年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资本是粘合剂和推动力,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陕西是科教大省,西安是硬科技之都,大学多,院士多,科技成果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军工企业、资源行业科研力量非常强,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之都。陕西手握这一王牌,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擦亮这个金饭碗,抓住这个牛鼻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硬科技之都这张王牌!西安前几年这么做了,应该突出这个亮点,大张旗鼓地坚持下去。
(2)政产学研一起上,全力以赴打造好秦创原科技综合孵化平台。科技成果重在应用,重在转化,转化就需要一个大平台。陕西省政府近年倾力打造的秦创原就是很好的抓手,已经形成气候,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入驻,形成了科技孵化转化的氛围,前景可期。不仅要动员目前在陕高校科研机构,还应该挖掘高校大省长期累积的校友资源、校友关系,打造校友经济,不遗余力利用好国内外这一优势,叫响秦创原科技平台,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构筑全国科技创新平台高地。
(3)整合现有各大国家级园区,形成协同配合的产业集群。陕西有各种名号的国家级园区20多个,诸如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大都市,西咸新区、自贸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种国家级规划不在少数,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园区获批时间不一,缺乏规划,各自为战,定位不清,功能交叉,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不仅自己的发展遭遇瓶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边际递减。新时期如何高质量发展,应该放眼长远,调整定位,统一规划,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瞄准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全球大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挥规模经济效用,做出新的贡献。
(4)激活科技创新主体,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市场主体,要调动微观科研主体的积极性。陕西是知识产权大省,陕西高校的专利排名全国前列,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重视高价值专利的转化。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抵押融资促进转化,发挥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利用风险投资、股权激励机制等设置股权结构,大胆走向资本市场。陕西近年来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进入全国前十,令人高兴,应该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科技创新、科技强省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5)政府带头垂范,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2021年全国营商环境指数发布,陕西排名全国第27位,倒数第5。历史原因决定了陕西的重农抑商重文轻商的文化特质,地理环境形成了陕西比较中庸、满足现状的区域性格,长期以来陕西缺乏经商意识、缺乏创业冲动,缺乏营商环境,创业创新意识比东南沿海差距十年左右。这是陕西区域的天然短板,也是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带头垂范,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力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这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也是陕西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化的关键。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原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