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忠臣吗(张居正死后有多惨)

华峰博客 136

说起张居正啊,这着实是个无比复杂的人物,他生前一言九鼎,死后一无所有。有人说他舍身谋国,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万历中兴,也有人说他贪污腐败,任人唯亲,肆意妄为,私德有亏,其实无论是哪一个他,都是真实的他,他的一生,并非是如同于少保一般满腔热血、一生清白,也不像是海刚峰一样宁折不弯、青天昭昭,他深谙权谋、不择手段,清除异己,贪财弄权,但是他同样也敢于改革,不惧风险,弃家忘身,为国事鞠躬尽瘁,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无比复杂的人。

497年前,公元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湖北江陵,张居正的家里世代都是军籍,曾祖张诚有点口吃,外号张謇子,张诚是一个大善人,稍微有点钱就施舍给穷人,反而自己常常受穷。江陵人都很喜欢张诚,常常引张謇子的话,教训子弟。张居正的祖父叫张镇,既不爱读书,也不治产业,豪爽放浪,最后没办法,只能在江陵辽王府充当护卫。张居正的父亲叫张文明,考过了举人,但连考七次乡试都没有中。一直到张居正点了翰林,三年秩满以后,张文明才放弃了科举这条路,用天才张居正的话说,他这个老爹就是不能静心读书,杂念太多,但连考了四十年的这份倔强,可能也让张居正继承了不少。

据说张居正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夜中看到房间里突然发亮,一阵火光,一直连到天上,接后一个青衣童子,大约五六岁的样子,从天上慢慢地下来,在房间里绕床尽转,于是赵氏怀妊了。张居正出生的那晚,张居正的曾祖张謇子梦到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满瓮发亮,随后一个白龟跟着水光浮上来。

于是等张居正出生的时候,曾祖张謇子给他取名叫白圭,是白龟的谐音。

张居正小的时候就是个神童,2岁认字,5岁入学读书,10岁通六经正义,这个水准。。。海刚峰出来挨打。

嘉靖十五年,张居正十二岁,在荆州府投考。据说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个梦,梦见上帝给他一个玉印,吩咐转给一个孩子。第二天荆州府点名的时候,第一个恰恰是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细一看,正是梦中所见,一问叫白圭,为啥呢?是白龟的谐音,俗话说,谐音梗是要扣钱的,为了不扣钱,李士翱替他改了名叫居正,他看到张局正不仅聪慧异常,内心深处还有着济世救民的伟大理想,爱这孩子爱的不行了,等湖广学政田顼来了。李士翱就告诉他荆州府有一个神童。田学政把张居正招来面试。试题是南郡奇童赋,居正很快地交了卷。学政和荆州府都惊异的了不得。就在这段时间,辽王府的王妃毛氏听说了张居正神童的名声,招他入府赐食,吩咐辽王世子朱宪㸅坐在下面。毛妃对朱宪㸅说:你这样不上进,终有一天给居正牵着鼻子走呀!这种话对一个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讨厌的,恰巧,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爷爷还在自己家打工,这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十三岁的这一年,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试卷被湖广按察金事陈束底欣赏,差一点就中举了,那是相当的厉害了,13岁啊,还是那句话,海瑞出来挨打,但是因为金陵四大家之一的湖广巡抚顾璘吩咐监试不让张居正中举,你以为这是针对,但其实并非如此,顾璘其实非常赏识张居正,第一次见面便看出了张居正心底治国救民的抱负,认为张居正是国士之才,称呼他为小友。经常跟人夸赞张居正小小年纪志向远大,是将相之才。还解下解束带以相赠。

之所以要卡张居正一下,是因为顾璘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便会自满,这是对于居正的不利,因此这个事让张居正特别的感激,因为加入张居正就在这年中举,以他的天分,也不过就是早了三年,但很可能会骄傲自满,那么也许湖广会多一个唐寅那样的才子狂生,但张居正一生的传奇,为国为民的抱负也就无从谈起了。

嘉靖十九年,张居正十六岁,再次参加乡试,毫无疑问,中举了。十六岁的举人,基本上是傲视群雄了。恰巧这时顾璘正在安陆督工,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把自己底犀带赠给他,说道: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我对于冯御史的嘱咐,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对于居正十六岁中举的事,毕竟还以为太早。

事实证明,顾璘的担忧是对的,嘉靖二十年、二十三年,张居正的会试都失败了。原因恰恰是他开始骄傲,认为区区中进士对他来说唾手可得,于是他沉迷于游山玩水,附庸风雅。但恰恰在他游山玩水的途中,朱宪㸅正式成为了第七代辽王。张居正的发达,当然会加重母妃的督责,也增添了朱宪㸅的愤怒。于是,朱宪㸅把一切的怨恨都发泄到辽府护卫张居正的爷爷张镇的身上。他把张镇召进辽府,赐他喝酒。就算张镇喝不下了朱宪㸅还在强行灌酒,最后,活活将张镇活活灌死了,张镇性格虽然豪放,但一直很爱护张居正,爱护自己的爷爷被辽王活活灌死这件事在张居正的内心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最终生根发芽,让辽王全府上下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个辽王朱宪㸅纯属是一个叛逆期的智障,他太过的高看自己了,大明的王爷这时候早就不是什么天潢贵胄了,反而是一群被圈养起来的猪,真正聪明的王爷都会去讨好当地的天才和朝中的实权派,甚至鞠躬作揖,他一个辽王在实权派的眼里真的屁都不算,实权派找理由弄死一个王爷在大明真不是什么稀罕事,就算不是实权派,朝中文臣没事儿拿王爷开个刀那也是日常娱乐活动了,而张居正天纵英才,妥妥的未来储相,你这么玩儿真的是心里没点逼数,最终导致了辽王一脉的悲剧也是纯属活该。

这份对于辽王的深仇大恨极大地刺激了张居正,于是他发奋读书,天才到底是天才,玩儿6年的天才他还是天才,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再行入京会试,一次就中了二甲礼经科进士,选庶吉士。成为了真正的储相。不得不说,学《礼记》出人才啊,张居正张璁都是礼经科进士,所以大家快去读礼记正义吧。

哦,忘记说了,张居正这一届的进士那也是人才辈出啊,进土一甲第一人是李春芳,后面还有殷士儋、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吴百朋、刘应节、王遴、殷正茂、凌云翼、陆光祖、杨巍、宋仪望、徐栻、杨继盛。这里面有第一流的首相、第一流的文人、立功边疆的大帅、弹劾权幸的忠臣,何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之多才耶!

所谓庶吉士,只是一种学习的官员,在翰林院中称为馆选,观政学习,凡是二甲进士及第的,例赐编修,所以张居正之后一直在翰林院中学习,可他终究想着济世救民,于是在两年之后,也就是嘉靖二十八年,他上了一封《论时政疏》,他在奏疏中指出了现在国家的重大问题,针针见血,这五点分别是宗室骄纵,朝廷不能任人唯贤,官吏因循守旧,九边防备松弛,朝廷用度不足,也给出了解决方法,但这篇奏疏也很鸡贼,这篇奏疏中既没有攻击嘉靖的问题和爱好,也没有攻击严嵩,仅仅是作了一个试探,这也是张居正不同于海瑞和杨继盛的地方,可能是爷爷的去世让他早早明白了低调和蛰伏的重要性,他老谋深算的像一个久经官场的老油条,很显然,他的这封奏疏并没有获得任何回应,于是之后的张居正只是埋头干活,在嘉靖一朝除了例行的章疏以外,再也没有上过一封奏疏,对于时政也没有再发表过一次评论。他就如同需要云雨的蛟龙,探出头看了看干旱的四周,看了看自己干枯的鳞片,便又蛰伏进了池塘的泥淖之中,静静的等待着下一场大雨的到来。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严嵩诬陷,坐罪处死,严嵩上位,这时的张居正还对严嵩抱有幻想,毕竟看过我之前视频的也知道严阁老之前素有清名,这段时间的张居正还保持着和严嵩的良好关系,张居正是个善于搞关系的人,还在严阁老七十大寿时写了拍马屁的文章上去,这份油滑与老到是海刚峰永远都学不会的。

真正让张居正对严阁老的态度发生转变的事情是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侵事件,他真正认清了兵备是如何的废弛,边备是如何的重要,应付俺答的对策是如何的急迫,可是严阁老呢?他看到了这位内阁首辅是如何的自私自利,贻误军机,坑友卖国,他对于严嵩,是彻底的绝望了。

这时,他遇到了徐阶,他拜徐阶为师,跟着徐阶学习着治国理政,学习着阳明先生的心学,他虽然政见上亲近徐阶,讨厌严嵩,但油滑的张居正依旧和严嵩保持着表面的平和,他不仅帮助严嵩代拟类似于"臣等秩首班行,恩深眷遇,涵濡德泽,同万物以生辉,拜舞衣冠,仰九天而称贺","臣等明尘密勿,夙荷生成,念岁月之既多,感宠恩之愈厚"的马匹文章,甚至自己也为嘉靖写什么《贺灵雨表》、《贺瑞雪表》、《贺冬至表》、《贺元旦表》这些马屁文章,弄的严嵩还挺器重这个后生的,堪称是左右逢源的典范。

这些年里,他一直低调的学习着,看着,观察着,但他不说话并不代表他心里不难受,他心里的抱负一天天的压得他喘不过气,只能悄悄的写诗文去透露出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他就这么憋着,诚说他少年老成,城府极深,那憋得也是相当难受啊。

直到一件事的爆发,彻底的刺激到了张居正。

嘉靖三十二年,张居正的同年杨继盛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为了国家百姓上疏弹劾给他一年提拔四次的恩人严嵩五奸十大罪,将严嵩辜恩误国,不要碧莲的种种劣迹秉笔直书,随后杨继盛被严嵩下狱,严党刑部尚书何鳌罗织罪名将杨继盛廷杖一百以后,下狱论死。2年以后,杨继盛再次被严嵩陷害,附着毫无关系的都御史张经案中弃市,当然,这是后话。这也是个猛人,以后再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张居正,跟自己是同科进士的同学为了正义义无反顾的弹劾严嵩,最后被诬陷下狱,而自己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他的愤懑已经达到了极点,但他不能流露出一点不满。他济世救民的抱负再伟大的,这个朝廷也只让他做无关痛痒的文章,根本用不到他的抱负。他唯一的知己,只剩下徐阶了,然而他自己的老师徐阶,那绝对是个千年的耄耋,趴地下就不起来的那种,整天小心翼翼,纵使张居正有什么主张,他也一概不问,永远就是那么趴着,顺便纵容家里人给自己捞点好处,而严嵩的权力因为嘉靖的纵容和栽培在一天天的变的越来越大。张居正终于绝望了。

算求吧,既然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朝的权奸也无法扫除,为了追求正义的同年杨继盛已经下狱,自己的前途也毫无保障,那就算求吧,老子不干了!

于是在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岁的张居正请了病假,返回了江陵,这一休假,就是整整三年。彼时彼刻,他还没理解趴着的意义,所以他还写了一封千字长信讽刺了徐阶同志一把。

就在这时候,我们的老熟人辽王朱宪㸅同志又不合时宜的出来露了一下脸,他竟然一点逼数都没有的邀请回家的张居正来诗酒唱和,顺便还让张居正看清了王府的肮脏龌龊,顺带着帮张居正提了一下大仇的醒,果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回家的三年中,他走访了田间地头,深入百姓,真正的发现了这个国家存在的问题,土地兼并,贫民实业,大地主趁机巧取豪夺,贫富差距扩大,地方官吏趁机巧立名目,加重赋税,财富都流通到上层人手里了,随着他了解的深入,内心关于改变这个国家的想法也越来越多,终于,他憋不住了,也觉悟了,想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站在最高的那个位置,所以,为了他的理想,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嘉靖三十六年,觉悟之后的张居正作下了割股行,启程返京。

割股割股,儿心何急!捐躯代亲尚可为,一寸之肤安足惜?肤裂尚可全,父命难再延,拔刀仰天肝胆碎,白日惨惨风悲酸。吁嗟残形,似非中道,苦心烈行亦足怜。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这首割股行展示了张居正的志向,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觉醒。

回京之后的张居正更加的老谋深算,喜怒不形于色,他终于理解了他师父徐阶为什么要趴着了,于是,他跟他师父开始一起趴着,伺机而动,原话叫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我稍微形象了一点,但是并没有什么贬损的意思,政治本就如此,该趴着就得趴着,没什么丢人的,你要非得站着,那得看你头多铁,命多硬。

张居正就静静的看着严嵩起高楼,严嵩宴宾客,严嵩楼塌了。

严嵩疯狂的扩张势力终于让嘉靖产生了厌恶,严阁老陪的嘉靖久了,就以为嘉靖很好糊弄,其实并非如此,嘉靖的确老了,但作为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之一,老年的他依旧对整个朝堂保持着控制。用朱东润先生的话来说,嘉靖是洞内的虎豹,发怒的时候,就会从洞内跳出来,打死些獐猫鹿兔,打得厌倦了,便仍回洞内,继续过着他那优裕懒散的生活。

他可以随意的杀掉夏言,杀掉曾铣,杀掉丁汝夔、杨选、杨守谦、王忬,乃至于杀掉杨继盛,并不是不清楚严嵩的小心眼,而是为了彰显自己老虎的威仪。

终于,这只老虎又烦了,他伸出爪子一爪子拍死了小阁老,然后回头又一爪子拍死了严阁老。

嘉靖四十一年,严阁老终于倒了,内阁一下子成了徐阁老的天下。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被徐阶推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正式成为了下一代皇帝的班底之一。

嘉靖四十五年,咱们的嘉靖同志终于成仙了,之后徐阶起草遗诏,和张居正计划一切。在遗诏中,他们决心要扫清嘉靖一朝的弊政。斋醮、大兴土木、求珠宝、营织都用遗书的名义停止了。还用遗诏把大礼、大狱两案言事得罪诸臣一概复官。

这一系列的操作,把文官集团的一切的好感都集中到徐阶的身上,这是徐阶打算在退休之前给自己留下的清名,然而一辈子老油条的徐阶终究还是疏忽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好处分给高拱和郭朴一些。这件事让高拱和郭朴彻底的恨下了徐阶,他们的愤怒,慢慢地凝结成怨恨和仇视,最终演化成了隆庆一朝的党争。

隆庆元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提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此时的张居正,终于入阁了。

但他还是排在末尾的那一个,内阁此时都是大佬,特别是徐阶和高拱,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老牌首辅,一个属于太子一派的老大的对立越来越尖锐了,经过一系列的斗争,隆庆元年五月,久经考验的老油条徐阶同志再一次胜出,高拱辞官,现在,徐阶的隐患也解决了,应该不会被下一任首辅清算了,给清流的好处让他的清名也保住了,徐阁老终于觉得稳了,在把事情托付给张居正之后,隆庆二年七月,徐阁老光荣退休了,不过事实证明,他还是想多了。

正在这年的十二月,我们的老熟人朱宪㸅又登场了,其实早在隆庆元年,御史陈省就弹劾朱宪㸅,之后,又有巡按御史郜光先再劾朱宪㸅十三罪,本来吧,这也不是个什么大事儿,最多就是罚一下子,毕竟拿骂王爷刷声望这是咱大明文官的常规操作了,当然了,在大清咱是别想了。但是没想到啊没想到,朱宪㸅这哥们儿脑子不好使,窦娥冤看多了,结果竖起一面白旗,写着"讼冤之纛"四个大字。这一下子事情性质就变了,因为古人说,揭竿而起啊,本来就是个不法,现在跟谋反挂钩了,结果被迅速捉住了,负责调查的官员过去之后也是哭笑不得,总共就一杆白旗子,根本算不上造反啊,于是调查的官员据实禀报,说朱宪㸅确实有荒淫的一面,也确实有违法僭越,但确实没有造反。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张居正,爷爷被杀死的大仇让张居正刻骨铭心,如此大仇岂能不报?于是,本身就是一个脑残儿童的案件,生生被张居正论成了谋反,朱宪㸅被废为庶人,禁锢高墙,连带着辽王的爵位都废除了。

张居正执掌内阁不久,隆庆又想起了他的老师高拱同学,于是在隆庆三年十二月,随着吏部尚书杨博的致仕,隆庆又召高拱复入内阁,兼掌吏部事。内阁和吏部的大权集中到高拱手里,高拱成为事实上的首辅。

高拱这个人,权力欲极强,性格又非常的刚硬,仗着皇帝老师的身份,刚一来就要逼的所有阁臣放权,最后逼的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单四位阁臣致仕,差点儿在内阁搞出一套全武行,这就算了,高阁老还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回到内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算徐阁老和徐阁老留下的人,当然这一次,高阁老赢了,徐阶的三个儿子同时被逮,田产充公,两个儿子也问了充军的大罪,徐阁老的派系也被清理的差不多了,而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作为徒弟的张居正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特别是他那个老爹张文明,张居正入阁以后,张文明在地方飞扬跋扈,圈地不法,跟他那个师父的父亲也没什么区别,招致了不少百姓的不满,而且张文明喜欢喝酒,一喝酒就爱吹牛逼,经常去各种蹭酒局,那是相当的不省心,这么多事儿堆一块儿,加上四位阁臣走了以后,内阁就剩张高二人了,为了不跟高拱闹翻,他做出了和他师父一样的选择:趴着。他跟高拱说什么周、召夹辅,说白了,就是我乖乖的给你当小弟,这种趴着给了高拱一个错觉,特别是高拱弄的四位阁臣致仕之后,他认为已经没有敌人了,对于张居正,高拱认定这是十几年以来的同僚,而且和自己志同道合。

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都是性格强势、有理想有抱负的,张居正比他高拱更不愿意放权,张居正从高拱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是他师父或者其他人从未给过他的感觉,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还不是站在巅峰的人,而现在,他终于站在了天下的巅峰,这一次,张居正退无可退。张居正隐忍着,等待着属于他的机会。

隆庆六年五月,大明穆庙垂拱而治的朱载垕驾崩了,高拱对自己徒弟的逝去难过不已,不禁嚎啕大嚷着;十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

张居正的机会,终于来了。

先皇驾崩,高拱迫切的想要收回权力,特别是隆庆去世后的这段日子,礼掌印太监冯保特别的跳,于是,高拱把目光投在了冯保身上,于是,高拱动用六道十三科弹劾冯保无礼擅权,他认为阁臣都是自己人,于是他准备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打倒一个横行跋扈的内监。然后再把司礼监掌理章奏的大权交还内阁。这样,他就可以真正的做到大权独揽了。

一般情况下,这是没问题的,但他忽略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冯保也不会束手待毙的,有时候,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拼死挣扎是可以打倒一尊大BOSS的,

于是,冯保哭着到皇后、皇贵妃那里说,穆宗逝世那一天,高拱在内阁里嚷着;"十岁的孩子,怎样做皇帝啊!"一个治天下,一个做皇帝,截然不同的意思,冯保污蔑高拱结交外藩,想要做霍光行废立之事。

六月十六日庚午,高拱满怀希望的去上朝,以为要宣读惩治冯保的旨意,结果听到的却是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勾结外藩,革职回家,不许停留!

高拱输了,输的彻彻底底,明明白白,但这件事,实际上是众说纷纭的,明月信誓旦旦的说这个事情里有张居正的参与,是他和冯保勾结背后捅了高新郑一刀,证据当然就是《明史》,而且张居正也是最大获益者,并且他六月十六号这一天刚好请假,而且请的很假,而且高拱后半辈子都觉得是张居正害了他,还有一种说法来源于朱东润先生,他认为,共谋的说法不仅站不住脚,而且有逻辑硬伤,张居正明白冯保和自己没有什么渊源,高拱的策略冯保不是没有耳目,自己也犯不着去告密。张居正采取的方式,只是坐观成败。高拱胜了,张居正自然还有他的义命之学;冯保胜了,张居正也明白收拾政局非自己不可,而且对于冯保,张居正也自信还有对付的本领。至于张居正请假也是为了躲避政治风波好作壁上观。这两个说法仁者见仁吧,交给各位思考。

总之,无论如何,高拱走了,现在内阁是张居正的了,于是,他开始了著名改革之一的万历新政。

很多人一直很好奇,很多人说张居正的改革,好像只知道一个一条鞭法,那张居正到底干了什么?其实就五件事,一个是对官员实行考核监督,就是他颁布的考成法,不得不说,大明三百年,除了洪武皇帝,其他时间实在是把文人和官员惯得不像样子了,而且也缺乏监督考核,张居正的考成法明确了职责,赏罚分明,执行严格。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二个就是削减宫中一切无益之费,包括但不限于光禄寺的御膳之用、上元节灯火、花灯费、停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等等等,当然,这些也成了张居正被万历憎恨的主要原因。

三个是清丈田地在全国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说来容易,但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大明立国三百年,对土地的了解很多还是停留在洪武年间的统计数据和鱼鳞册,但土地是要不断被开垦,不断被兼并的,这些土地不仅成了不交税的隐田,豪强还让丢失田地的百姓给他们耕种,彻底清丈土地不仅打击了豪强,让豪强隐占的土地都还了回去,让百姓有了田种,还让税收大大的增加了。

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改变了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

第四个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其实一条鞭法在嘉靖年间就被提出了,但直到张居正才得以全国推行,所谓的一条鞭法实际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赋役征课也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我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也没咋听懂,简单总结一下,张居正的改革统一了赋役,减少了老百姓被各级官吏各种巧立名目的摊派,缩减了乡贤士绅的权力,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节省了输送储存的费用,解决了各种巧立名目的摊派和徭役就减轻了老百姓的压力,让老百姓不再丢弃田地,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包括后来老四的摊丁入亩也是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个就是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稳定、正常,封俺答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等等。

通过他的一系列改革,俺答长久没有再来犯边。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可支十年之用。

这就是他所做的一切,关于国家,关于百姓,关于天下万民。

在做首辅的这些年里,他毅然地扔下一切。他没有家庭,没有自保,只有国家。他热衷权力,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天放下,然而他的热衷权力,主要的还是为的国家。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权力的存在,他都做得,因为维持自己的权力,便是报国的机会。父亲死了,不奔丧,不厂忧,不守制,不顾一切人的唾骂;权力是他惟一的恋人,权力是他报国的机会。欲报君恩,岂恤人言!张居正大声地吼着。

这段时间,他真正的把万历当做自己的亲儿子,告诉他要节俭,要爱民,要心怀天下,不能耽于逸乐,他还亲自为万历编写教科书,他培养的改革派也都是为了万历留下的。

而这些,统统成了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清算他的罪证。

诚然,他不是什么好人,心机深沉、权力欲望极强,性格强势,能说出吾非相乃摄也,屁股也不那么干净。但他心中一直都装着天下百姓,苍生万民。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无数次的想过隐退,但李太后不放人,朝廷也不放人,于是,他只能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走向自己人生的重点。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

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好了,张居正的故事,说完了,很多人想知道,张居正到底伟大在哪儿?

要我说,张江陵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敢于为国为民,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

张江陵之所以区别于徐华亭、高新郑以及许许多多的内阁首辅,关键就在于他为了能让天下百姓减轻负担,让朝廷有钱用,一个人站在了整个利益既得者的对立面,让官员士绅集团恨他入骨,其实到他这一步,已经升无可升,如同张廷玉一般混混日子,正常治国,怼怼皇帝,留个清名足够了,完全没必要把自己搞到众叛亲离、举世皆敌的这一步,但他不愿意这样,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没有忘记初心,没有忘记自己做官是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如他自己所说: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在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天下百姓,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想尽办法通过多种渠道为老百姓减轻负担,包括直接减免老百姓的赋税和欠款,但这些帮老百姓省下来的钱实质上是刮掉了士绅和官吏身上的肉,所以,他生前被整个士绅文官集团当做权奸被骂的狗血淋头,背叛自己的门生被整个文官集团奉为偶像,死后无力保全自己的家人,改革成果被推翻,家人饿死,举家流放。不得不说,想做点事情,是真的难。

但,为了初心和理想,他去做了,他没有为自己考虑,他后来权倾朝野,掌控六部的时候依旧为国家殚精竭虑,经常熬夜,50多岁的他衰老的如同7、80岁的老头。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但凡为自己身后事考虑一下,用改革派彻底架空万历,保证自己身后的安全,以他的能力,做到这一步绰绰有余,而且到时候自保也是容易的,但他完全没有为自己考虑,他真正把万历作为自己培养的好皇帝,没有私心的为万历留下了改革派班底,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最后被万历浪费的干干净净,不仅自己,半生努力,辛辛苦苦留下的改革派和戚继光也被万历丝毫不心疼的掉了,然后自己的改革成果又被整个文官士绅集团所清算。

不得不说,万历干掉的不只是张居正,他干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张居正想过要弥补这个制度,但他所作出的努力,终究还是失败了。

诚然,张江陵性格霸道,屁股也没有多干净,但纵观整个明朝,有两个人我是想帮他们说说话的,一个是严嵩,抄家的时候并没有抄出来多少金银,甚至还没有徐阁老家里的家产一半多,第二个就是张居正,抄家根本没抄出多少钱,结果让万历大失所望。

诚然,张江陵屁股不干净也无损于他的伟大,严阁老屁股再干净也洗不白他干过的那些腌臜事儿,但说句实话,洪武皇帝制定的那个官员工资确实是太低了,三百年一点没涨,加上通货膨胀,一点都不贪那就是海刚峰,老婆还得给别人洗衣服,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诚然,我们理想中的官员就应当如同海刚峰,清廉刚正,大公无私,但这的确是不现实的,你不能指望所有的官员个人品格都高尚到像海刚峰一样用爱发电。

而纵观整个大明,能够像大清一样奉圣主明君麻子旨意去贪污的官员还真的不多见,也没有出现过天天养廉银子,清廉到最后能像咱大清曾剃头公一样养得起一支自己的私人武装。

很多人说,张居正不过是个裱糊匠,他没有解决大明根本的问题,顶多也就是治病。

我承认,大明的问题有很多,土地兼并、士绅集团、辽东问题、粮食产量等等等等,张江陵的确没有全部的解决这些问题,但要我说,这些人纯属就是他娘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大航海的动力和必要,士绅老爷们躺在百姓身上吸血他不香吗?为啥要出海冒风险?就算到了清末,我们都没这个动力也必要,咱们不是小国寡民的昂撒海盗,所以指望古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问题我可以以后详细去说。

在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下,想要清理掉盘踞在百姓头上数千年的士绅集团,真正让百姓和生产力得到解放,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就是那十年,张居正没有这个见识,就算有,也不可能这么做,因为这得不破不立,后人站在上帝视角苛求古人,这他娘的就纯属是历史虚无主义,不知道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去看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吧。

在他的位置上,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张江陵没有老四一般能让八旗把刀架在士绅脖子上的能力,而老四已经经历过了明末咱大清对士绅集团的大屠杀,士绅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就这,老四还被他们编排的体无完肤,明末文官士绅集团的势力大到你难以想象,真正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江陵为了他的初心理想,为了让天下百姓过的好一些,大明国祚能救一些,最后落得举世皆敌,家被抄没,家人饿死,他已经尽了一个非超人的最大努力,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江陵,也是一个超人。

身在高位,却依旧没有忘记初心,心怀天下百姓,带着脚链跳舞的他,依旧是个伟大的人。

最后,用我曾经对张居正的评价来作为结束语吧。

有张江陵手段的,没有张江陵的能力;

有张江陵能力的,没有张江陵的胸怀;

有张江陵的胸怀,没有张江陵的机遇;

有张江陵的机遇,没有张江陵的格局;

有张江陵的格局,没有张江陵的勇气;

有张江陵的勇气,没有张江陵的运气。

一个能忍受世人的不理解和唾骂,能和自己的利益集团分道扬镳,能接受身后骂名和千夫所指,能心怀天下百姓,还有实现理想的手段与运气,并且能真正实现无数圣贤没有实现的挽大厦之将倾的人。

千古唯有张居正。

但是,世间已无张居正。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