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腾为什么背叛韩国(内史腾灭韩历史简介)

华峰博客 383

在秦国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中,韩国的灭亡确实比较特别,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

主要体现在:

一是,秦国为什么会选择将韩国作为第一个灭亡的对象?

二是,在这次灭韩之战中,为什么没有选派王翦、王贲父子为主将,他们父子二人可是后来领兵灭亡其它五国的挥刀人?

三是,秦王政为什么选择了之前并无多少战绩记载的内史腾作为主将?

四是,为秦国首开奇功的内史腾,内史究竟是不是他的姓,腾究竟是不是他的名,竟然也出现了歧义,这其中又给我们传递了一些什么意思?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朋友们探讨。

1

从秦国的战略计划来讲。秦昭襄王时,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战略思想是,通过远交离间东方各国,使它们成不了合纵之势;近攻就是谋求中原之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具体操作是,先攻韩魏,再拿齐楚,如此天下尽在掌握。秦庄襄王和吕不韦时期,秦国延续执行着此项策略。到秦王政亲政的时候,因为六国各自统治阶层的腐败堕落,再加上秦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各国内天灾人祸不断,民心不稳,使得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内外在条件基本成熟。

当时,秦和六国之间的态势,犹如一只老虎对六头野牛,一对一有优势取胜的把握,一对六不一定会成功。

虎攻牛则牛合,虎不攻则牛自斗。

此时,作为秦王政的重要谋士李斯,不仅继承了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他更能根据形势发展,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做法就是,先交好远方的燕齐两国,稳住隔壁的魏楚两国以防它们趁机捣乱,及时消灭最弱最近的韩赵。

韩赵一灭,立即进军魏楚,再一举东进,灭了燕齐;概括起来讲就是:远交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分化六国、逐一击破。

后来投秦的尉缭,更进一步给这个战略计划增加了具有操作性的步骤,即建议秦王政,不要吝啬财物,派人渗透到六国内部,用财物贿赂各国的权臣,大搞反间计,利用这些权臣来扰乱六国之间的合纵想法。

当然,这种扰乱分化也带来了另外一层效果,它不仅阻断了六国家彼此之间的合纵可能,同时也变相的离间腐蚀了各国家内部君臣之间的关系。

2

从韩国的地理位置来讲。自从三家分晋以后,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不仅四面受敌,更因为四周强国伺立,向外突破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

如果不是韩昭侯和申不害等人的变法改革,不要说跻身七雄之列,能够保国就已经是侥幸。

对于秦国来讲,韩国遏制了秦国经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秦国如果想向东有所突破,必须先清理掉韩国这个路障。

从穆公开始,秦晋、秦韩之间战争不断。

再加上韩国也曾被迫地卷入到魏齐、秦赵、秦齐之间的战事之中,因为连年战争,不仅人力耗损严重,就连疆域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小,到秦王政时,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阳翟与其周围的十多个中小城邑,战争潜力极弱。

而韩国之所以没有尽早被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缓冲作用,才在其余六国的相互牵制与制衡下,得以苟延残喘。

当然,太史公也有一种说法,韩氏家族在晋国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却能与赵、魏一样绵延十余代为诸侯,就是因为在赵氏孤儿这件事上积了阴德。

有德有报,恩有尽头,这会不会是韩国得以存在的另一层原因?有可能,但不可靠。

内史腾为什么背叛韩国(内史腾灭韩历史简介)

3

从韩国的军事实力来讲。韩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比较强,主要体现的兵器装备上,最有名的就是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为各国所畏惧,当时就有这种说法: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同时,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也能弥补一下人员数量及素质的不足,给蜷缩进城堡里的韩军增加了杀手锏。

写到里时,我想到了欧洲的瑞士,这个世界著名的中立国,之所以能够在各国的夹缝之间生存着,自然也少了背后的合作。

不过,再厉害的兵器,都得要人来操作,疲弱的韩国,经过不断的战争消耗,国内的人力资源逐年锐减,军力也到了即将枯竭的边缘。

秦国率先灭韩既是战略计划制定的,也可能因为此时的韩国军力太弱,打个开门红,找个彩头?

或许,这也是秦国对东方六国开始具体实施灭亡战略的一种试探行动。

结果是韩国被灭,秦国有惊无险!

4

从秦对韩的实际作战来讲。在持续的秦韩之战中,多以韩国败北。

当然,弱势的韩国,也没有坐以待毙,也曾采取过积极的疲秦阻滞办法。

长平之战后一年,公元前260年,合纵家苏代受赵韩两国的委托,成功游说范睢劝秦王罢兵,导致范睢与白起二人将相失和,拖延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也给其他国家制造了机会。

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赵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又拖延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

公元前249年,秦军攻韩,兵败的韩国派出了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建设郑国渠,以便消耗秦国国力。

公元前246年,在信陵君的游说下,六国联军大破秦军,逼得秦军退回函谷关。

公元前243年,春申君再率联军,将秦军逼回函谷关,但秦军最后却转败为胜,大破六国联军。

公元前241年,齐、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结果被秦军分别击破。从此后,各诸侯国之间再没有出现过有实际意义的联军抗秦行动。随后,秦军攻赵,蒙骜被赵军老将庞援打败。

公元前238年,秦国发生嫪毐之乱。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罢相。

公元前233年,秦军攻韩,韩王安纳地献玺,降为秦国藩臣。同时,韩非被迫入秦。入秦后的韩非,因为阻秦护韩的行为影响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战略,最终被逼自杀。

据秦史记载,公元前231年,韩王安自己献出了南阳后,秦王政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不过,关于南阳归秦这件事,史书上还是有不同记载的,后面会再说。

公元前230年,这个内史腾率秦军攻韩,破韩都,虏韩王,灭韩国。

内史腾为什么背叛韩国(内史腾灭韩历史简介)

5

王翦为什么没能领兵去灭韩?

对于王翦这么一个英雄了得的人物,居然在历史中没有详细的生卒年月记载,那其它的记载不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继位初年,蒙骜与王龁、麃公三人成为了当时秦国最重要的将领。

虽然,老的老了,战死的战死了,但蒙氏、王氏家族的后起之秀们依然在为秦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声明的是,历史记载中没有说王翦是王龁或王陵的后人。

公元前236年,桓齮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王翦在攻赵的阏与之战中成名,才开始暂露头角。

公元前233年,秦国攻赵的领军大将是桓齮(有说他就是用人头助荆轲的樊於期),结果被李牧打败。

公元前232年,秦国又派军对赵作战,依然被李牧大败。一个英雄的谢幕,必然会导致另一个英雄的登台。此时的秦国,正是新旧英雄交替的时间,这也是自然规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王翦再次出现时,是在公元前229年的对赵作战中,与李牧僵持。从这一系列的记载来看,此时的王翦应该还在对赵作战的前线做偏将,可能还没有晋升到能独挡一面领兵作战的职位。

韩国灭亡时,秦军正与赵军处于胶着的对作状态,王翦他们还要防止因为韩国灭亡事件,引起赵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反扑。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因为对作战对象的熟悉和了解,将某些人总是用在特定的作战方向上,这也是有惯例并正确符合常理的。

6

秦为什么选派了内史腾去攻灭韩国?

秦史中记载,因为尉缭的腐蚀分化计划的实施,成功策反了时任韩国南阳郡假守腾(史称内史腾)的背叛,使得南阳地区(今河南境内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全部纳入了秦国版图,让韩国变得奄奄一息。

而这个假守腾,也因献地纳降之功而被任命为南阳郡守,后晋升为内史。秦王政在灭韩行动中,之所以选择了内史腾。

内史腾为什么背叛韩国(内史腾灭韩历史简介)

首先,可能有他熟悉韩国情况的原因,因为史载腾也曾是当时韩国为数不多的能臣之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其次,也可能是因为他在韩国的声望比较高,以韩制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容易达成接收目的。这一点或许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入川作战中义释严颜老将军相似,亲劝降数城。秦穆公也曾在获得由余后,攻戎之战顺利,一年内开地千里,益国十二。李左车给韩信出谋,大军压境不动,仅靠一封书信,就使诸地望风而降。

再次,此时的韩国的已经没有实力能够与秦国抗衡,因为韩国已经是秦国的藩臣,根本不需要特别选派其他大将,只要命令就近的最高军事及行政长官去接收就行了,带兵只是为了防止发生意外的民乱事件。

第四,看似弱不禁风的韩国的灭亡,却是当时历史上最重要的狼吃娃事件,对天下诸侯的惊惧不言而喻,其他大将还在用在防备上。

第五,秦国是靠军功获取爵位的,会不会是秦王政给内史腾了一个博取功绩的机会?

七是,关于这个内史腾的一些推测。因为历史对这个人的模糊记载,使得他的身份具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综合多方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猜测:

1、

有人说,内史腾是赢氏,嬴腾,原是王族子弟,原是咸阳将军下属的一个头目,后来出任咸阳将军,率领咸阳守军,可能在秦王政夺权整倒吕不韦和嫪毐的过程中出过大力。公元前233年,秦韩之战后,秦王政任命腾为南阳郡守。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给他找了一个轻松获取军功的机会,让他得名得实惠,晋升为内史,内史是负责京都咸阳事务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在这一任上,内史腾一如以往,恪尽职守,直到老死任上。这种说法不是主流说法。

2、

主流说法认为,内史腾是韩国降将,曾是韩国南阳郡假守(假守,是郡守的一种兼官、试职,与正式的郡守不同,这种设置在战国时的秦、韩等国都曾有过),因献地有功,升为内史,内史与郡守职务相当。又因率兵攻韩,虏韩王安,得以重用,后出任南郡守,看管过韩王安和昌平君。而这个南郡,有南防楚国进攻,北备韩国贵族残余势力反扑的作用。而之后再没有在秦史中被记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公元前226年,昌平君叛乱,李信攻楚失败,作为韩人的内史腾,可能参与到了叛乱之中。在一个讲政治的社会里,原先有过大功之人,如果后来再犯大错,在史书记载中,在公众关注中,被销声匿迹也是正常现象。

3、

关于内史腾这个名字,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国家的姓氏中没有内史或腾这个姓氏,由此来看,内史可能是官名,腾可能是人名,这也是主流的观点。

内史腾为什么背叛韩国(内史腾灭韩历史简介)

我的疑惑主要在以下两点:

(1)

内史在当时也可能是他的姓,或许他们这一脉改以祖上的高官为姓,况且在古代被赐姓、改姓的事情也不少。在人们熟悉的百家姓背后,还隐藏着约 4千多个不常见的姓氏和2万多个鲜为人知的姓氏。跟内史腾情况比较接近的有一个人,吴国名将太史慈,太史就是姓。

(2)

在这个腾字上,不能排除它或许还是一种隐喻。因为,从本义来讲,是马快速奔跑,会不会有暗指喻义如现在的火箭干部?

它的源头在《管子》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解释:为人臣者,变故易常,而巧官以谄上,谓之腾。大意是:为人臣子的人,通过变通传统的法制和准则,顺着老板的心思巧言以奉承上司拍马屁的这种情况,就叫做腾。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上有政策,下有顺策的官油子。这类人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清朝的曹振镛。曹大人在中央工作长达54年,历三朝、相二帝,一路春风,福禄寿俱全。

关于他的成功之道,有个年轻干部曾请教过他本人,当时曹老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曹大人就是巧官的典型代表!总是装出一副政治最正确、执行最坚决的样子,即使是打击政敌,也只是悄悄挖出一条沟渠,等着领导的决策像流水一样,按照他们的意图流过来,从不蛮干。

更绝的是,即使酿成天大的祸事,也追究不到曹振镛这类巧官,自有一把手负责。

好处都归了奸臣,恶名都归了皇帝,这就是巧官们的高明之处,也是封建政治的吊诡之处。

如果史官们有这层意思的话,那不让他在史书中留名也是能理解的!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木林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