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是被后人评价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被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毫无争议的南宋中兴之主。在他执政期间,虽然有隆兴北伐的失败,但南宋国力总体上平稳上升,战略上也一改被金国压着打的趋势,两国逐渐走向战略对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宋孝宗时期起用了大量宋高宗时期的主战派大臣,改革了南宋军制,强化了军队战斗力,为南宋国力的恢复奠定了基础。而这些操作都是从评定"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开始的,因此这次战功的评定在南宋政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执政者上台都会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没有这个政治传统,也会用一些标志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路。评定"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就是宋孝宗的执政宣言,也是南宋政治和军事改革的前奏。可是让后人觉得疑惑的是,这十三处战功中却没有中兴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南宋初年的一系列抗金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保家卫国做出卓越贡献。他的风波亭冤案被后人认为是最大的冤屈,同时也将制造这一冤案的秦桧、张俊等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功绩被后人所称道,他的人格品德成为儒家的典范,也是中国人心中民族英雄。
然而这样的英雄人物不但被"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他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也被人忘却,没有正式的出现在"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中。作为后来者,我们在为岳飞鸣不平,可也对宋孝宗评定这十三处战功时的想法感到疑惑。因为在这十三处战功评定之前,宋孝宗已经在启动为岳飞平反昭雪的事情。按道理将岳飞的战功写入其中应该没有阻力,可为什么最终没有成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阅了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做出了一些推理和猜测。虽然不一定与宋孝宗的考虑完全一样,但能说明他当时的大部分考虑和想法。
宋孝宗是宋高宗赵构收养的宗室皇子,后来成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并非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子孙,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由于宋高宗赵构的太子在苗刘之变后忧惧而死,宋高宗自己也因惊吓而丧失生育能力,宋孝宗才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他上台时宋高宗以"倦怠"为由退居太上皇,实际上还在背后操纵着南宋朝廷的政局,所以宋孝宗在执政期间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很多政策都要先通过宋高宗首肯,所以掣肘非常大。而宋孝宗在对待金国问题上比较强硬,力求恢复中原,这也是与宋高宗最大的不同。
因此宋孝宗能够在宋高宗掣肘的情况下为岳飞平反昭雪,这是强顶着庞大政治压力下做出的决策。而评定"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也是如此,这也意味着南宋对金国的策略进行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可是这对太上皇赵构而言,却是具有否定意义的操作,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
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宋高宗是承认了宋孝宗的这一操作,并没有阻止南宋朝廷在对金政策方面的改变。由此可见此时的宋高宗不再固执坚持与金国求和,而是重新回到了以战促和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南宋初年非常相似,宋高宗在对金国的态度上又转回了最早的模式。
为什么宋高宗有如此大的改变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采石大战的影响,二是秦桧的去世。金主完颜亮阵变上台后加紧了南侵南宋的行动,想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当时金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军队从朱仙镇大败中恢复过来,再次具备了南侵的国力。而南宋在绍兴和议后由秦桧掌权,主和派们权倾朝野,大量的削弱瓦解主战的大臣和军队,使得南宋军力直线走低。与岳飞同时代的中兴名将们要么去世,要么老迈不堪,已经无法再与金国一决雌雄。此消彼长之下,面对金国完颜亮的入侵,南宋朝廷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当时几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主张南逃,唯有虞允文等少数主战派大臣站出来表示抗争。此时宋高宗才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与金国的和约就是与虎谋皮,得到的只能是对方贪婪的嘴脸。在宋高宗议和的愿望破灭之后,有主战派大臣出来收拾残局,这是对他很大的触动。虽然主战派一直在强调金国的虎狼特性,但宋高宗却抱着侥幸心理与虎谋皮,甚至不惜杀害岳飞求和。完颜亮的南侵让宋高宗意识到一味纵容投降派的错误,所以启用了很多主战派的大臣和将领,派虞允文前往长江前线指挥抗金作战。
虞允文在采石大战中以少胜多,击破了完颜亮大军,再一次挽救了南宋的灭国危机,也为主战派复起拉开了序幕。在采石大战之前南宋朝廷是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主政,秦桧去世后他的儿子秦熹继续执政。可是这些人在面对金国大军时毫无作为,很多人在前线直接投敌,这让宋高宗狼狈不堪。
采石大战后宋高宗意识到政局必须改变,对金政策也要回到以战促和的道路,所以开始安排朝政的变动。而秦桧的去世和投降派在采石大战前的狼狈表现也让他们很难面对天下百姓,有助于宋高宗重整朝局。宋高宗选用的方法很另类,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让主战的宋孝宗上台。
宋高宗是主和派扶持上台的,直接撤换主和派的官员肯定会造成本方阵营内部矛盾的激化。他退位让贤,让宋孝宗上台,在幕后遥控指挥,让朝政两派冲突有了缓和的余地。而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传统,宋孝宗上台后重建朝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主和派没有拒绝的理由。退一步将,就算宋孝宗启用主战派失败了,宋高宗还能出来挽救局面。由此可见宋高宗在政治上的手段还是非常高明的,他并不是毫无优点的昏君。只是他性格上懦弱的缺陷比较明显,让他在决策时犯了很多错误,使得他在中兴之主的评价上争议很多。
宋孝宗本身就是主战的理念,一生理想就是还都东京汴梁城。当初岳飞还在的时候就意属他为皇太子,所以在主战派中影响力很大。在岳飞的风波亭冤案后,宋高宗彻底得罪了主战派,除了杨存中等少数死忠将领,很多主战派将领都找理由辞职回家养老。宋高宗选择宋孝宗来重组政局,就是看中了他在主战派心中的地位。宋孝宗上台后迅速启用了主战派的老臣张浚做枢密使,又用非秦桧党的主和派史浩做宰相,彻底将秦桧的残余势力剔除了朝堂。这种安排既符合启用主战派的需求,又不违背宋高宗的意愿。
在这种操作的理念下,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也评定了"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但这些操作都是在宋高宗的眼皮子下面进行,朝中还有史浩等人作为宋高宗的眼线,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岳飞冤案众所周知,当时秦桧为了防止天下人非议,镇压了不少帮岳飞伸冤的大臣和将领。同时秦桧还将儿子秦熹安排到史官的职位上,删除了岳飞在南宋初年的所有资料,并禁止民间修史,更不准在野史中为岳飞鸣冤。而这些操作都是得到宋高宗允许的,宋孝宗上台推翻这些,就是活生生的打宋高宗的脸。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表面上看是为了岳飞,对宋高宗来讲却是启用主战派的必要手续。因为大多数主战派大臣都受岳飞冤案牵连下野,这案子不平反,主战派没理由回归朝廷,南宋以战促进和的策略就难以进行下去。而评定"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却是稳定主战派的重要举措。既是对宋高宗时代抗金战争的认可,也是让主战派和军队归心的手段。而岳飞去世后,岳家军瓦解,虽然在民间还有很大的声望,在军队中却没有任何势力了。岳飞的几个儿子,除了被杀的岳云,其它岳雷、岳霖等都是文官,自然不需要刻意拉拢。如果过分的表彰岳飞,这就是活生生的打宋高宗脸,宋孝宗自己也过不去。
宋孝宗公开承认岳飞的功绩还是在宋高宗晚年,那是在十多年后的事情了。当时隆兴北伐已经失败,宋金战争告一段落,宋孝宗也全面掌控的朝廷大权。此时的宋高宗老态龙钟,不再控制朝局,所以宋孝宗才能完全为岳飞说话。他应岳霖的要求将南宋初年宋高宗赐给岳飞父子的"御笔"、"手诏"等证物归还岳家,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岳飞抗金战争的各种大功,也代表南宋朝廷认可了岳飞的贡献。这一举措虽然也让宋高宗面子上过不去,但晚年的赵构也无力再计较这个了。毕竟他自己有错在先,闹大了自己也丢脸。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