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们在微信平台为各位老师发布教材答疑以来,也陆续收到了不少老师的提问,我们将这些问题搜集、整理起来,请各册教材的责任编辑来集中解答。
今天,我们发布的是第一期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答疑,各位编者一共为大家解答了29个问题。
如果各位老师、学生在教学、学习中,仍有困惑的问题,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们会继续整理,为大家解答。
七年级下册
7个常见问题
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读qí还是jì?
答:骑表示名词含义(骑的马或其他动物,骑马的人),推荐读qí(jì为旧读)。
这个字在古诗文中的读音有一定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qí;另一种则认为文言文中的骑不属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名词义仍应读jì。我们综合各类辞书注音及专家意见后,删去了原教材中的注音jì,即倾向读qí。需要说明的是,新旧读并不涉及词义的差别,不能简单地认为旧读jì就是错的,教师不宜拿此字读音来考学生。
除此处外,八年级上册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骑字皆照此处理。
问:《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还是读shɑnɡ?
答:裳字一般只在现代汉语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古诗文中应统一读chánɡ。如八年级上册郦道元《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等。
问:《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中行的读音是什么?
答:推荐读xíng。
问:《孙权劝学》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权威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呢?最新版本的教材上的解释与之前的似乎有所不同。
答:更意为另,另外。推荐读四声。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
问:《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怎么解释?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表强调,翻译成这样,如此?
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成这样、如此,是全句意译时补充的。
问:《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
答: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
问: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教材现在的通假字基本改为同义字吗?通假字和同义字两者是有区别的。
答: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确实不同,但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避免繁、难、偏、杂的导向,以减轻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教材对三者不作专门区分,用同表示某字与某字表意一致。
八年级下册
15个常见问题
问:《大道之行也》中故外户而不闭,为什么要译成: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感觉很别扭,还是原来译法好:外户:大门;闭,用门栓闩门。直接译成:大门不用闩(关)上,更加通俗易懂。
答:关于外户而不闭,教材的注释采取的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说法: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
这里的关闭特指用门闩把门闩上。语法上讲,外户而不闭中,而是连词,不闭是动词性成分,外户相应地也应该是动词性成分,而不应该是名词大门。
问:课本118页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是李白的诗《上李邕》第六句是见余大言皆冷笑,但是网上能查到的版本都是闻余,该怎样解释呢?
答:这是古诗文的异文问题。这首诗教材依据《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收录,其中的文字就是见余大言皆冷笑。
根据该书校勘记,的确有少数版本作闻,作见的更多。清人编纂的《全唐诗》选录此诗作闻余,《全唐诗》影响一直比较大,所以在网上查到的大都是闻余也是不奇怪的。
问:《马说》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要把这个祗字当做通假字吗?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书下注释是同‘衹’,既然后面又说衹并非通用规范汉字,那为何不直接注释为同‘只’呢?这样更明白,更好记好写。
答: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
事实上古人在表达表达只这个意思的时候会有祗、衹、祇、秪、秖等多种写法,或者说,祗、衹、祇、秪、秖在只有、仅仅这个意义上是通用的关系(因为字形太接近了),但《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衹是只的繁体字,祇、秖是只的异体字,而从祗不能直接到只,所以需要从只的正式繁体形式转一道,所以被迫采用了一个非规范汉字。
这样做更严谨,也便于理解祗—衹—只之间的关系。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代的读法,同时读dan还很顺口,否则骑裳等字又该惹来更多的争议之声了。
(2)如果是应该读shi,那后面的至于、则是不是与句子的意思不太符合?至于、则改为而且、也是否更符合句意?
答:(1)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认准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修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出的第5版。
这个比较权威。这本字典石字只有一个音,就是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规定石作为量词读dàn,但也明确指出,在古书中读shí。
《马说》是古书里的文章,读shí没有疑义。至于其中的道理,请看相关文章《〈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到底读啥?》
(2)原文中的至于……则……是承着上一句来的,因为上一句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两部现代汉语辞书,这里另起话头说古代汉语辞书,用至于……则……并无不妥。
问:《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在这里通假吗?
答:甫本身就有尊称的意思,不必视为通假。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u还是zhu?
答:读shǔ。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
答:不读四声。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
如果读成四声,就不是戴着高帽子而是高高地戴帽子了。当然,这里也不一定非要理解成活用,译成中间那个高帽子、大胡子的也没问题,这样就更不存在读四声的可能了。
问:《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的诎原来注释是同屈,弯曲,现在为什么把同屈去掉了?它还是通假字吗?
答:去掉同‘屈’,就表示不是通假字。因为诎本身就有弯曲的意思,不必同屈。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ⅰan还是jian呢?
答:读jiàn。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e还是yue呢?
答:读lè。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我翻看教参,是把它翻译成有过(汉朝)。但查《汉语大词典》,有汉的有,是把它理解成助词的。类似的如:有唐、有宋、有明、有清。
我觉得,从句式的角度看,有作为名词词头,在不知……无论……句中是能够讲通的。怎么给学生讲清楚、讲正确?
答:从语感上说,把有解作虚词也通,而且从同时代的语料中可以找到不少有汉=汉的用例。
但是,目前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排除有作为实词的可能性,而且有作为实词是常见、常用的用法,如果意义上可以讲通,词法和语法上也无法排除,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其他。
问:文中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押韵的解释很牵强!
古人写诗用平水韵表,平水韵表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杜甫的这首诗中黑、裂、绝、彻同属入声字九屑。
答:平水韵反映的是中古音的押韵规律,如果我们能够用中古音读,押韵押得好好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的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读起来也是押韵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拿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来读,听起来的确不押韵。
不押韵就改读硬押,既不是中古音,也不是普通话,等于生造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新式发音,是不可取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唐作藩教授(王力先生的弟子)在1980年代就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我的说法都是从唐先生那里搬过来的。
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更著风和雨,还是更着风和雨呢?
答:着著两种写法都对。
问:《核舟记》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简应该解释为通假字(如通检)吗?答:不用。在古代文献中,简直接解释为挑选的例子出现得很早,也非常常见,因此一般将挑选视为简的固有含义,不必通检才能解释为挑选。
九年级下册
7个常见问题
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
问: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
答: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
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旧版语文书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改为了哀怜、怜悯?
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
问:《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
答:读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
问:文天祥《南安军》中,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还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答:两种版本都有。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集》中是前者,教科书目前依据《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2017年版)用后者。二者都不为错。
问:《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
答: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
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答:的的使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唐宋时期,用作虚词的de,多写作底地,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实词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音,于是找了不常用的的字。的自元代逐渐替换了底和地(《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在五四运动之前,助词de主要采用的的形式。1919年的字带来的歧义现象又引发了一场辩论,当时的学者认为要分化的的功能,于是开始讨论底地的的分工并进行实践,但此后的二三十年,底不再有助词功能,而地的保留了下来。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
本文作者:
七年级下册:韩 涵
八年级下册:陈恒舒
九年级下册:胡 晓
更多关于统编语文的答疑:
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疑(一)
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教材问题答疑(二)
关于统编初中语文七下(1—3单元)三个常见问题的反馈
关于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单元常见问题答疑
关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1-3单元的14个问题和建议
设计:刘 可(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