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在问题之一:没有分析,或者叫分析不深入。没有分析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将实证分析演变为报告结果或者影响因素分析,对计量模型右边的变量从前到后过一遍,将估计结果报告一遍,逐一讲一下显著性、符号及其估计系数大小。分析不深入给人的感觉是,虽然要讲的都已讲到了,甚至是面面俱到,连控制变量都不放过,但总感觉缺了什么,从根本讲,最缺的是聚焦假说检验。分析不深入还表现在:一是对经济显著性关注不够,重点关注了统计显著性。二是对关键变量的显著性或不显著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原因分析:导致没有分析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实证分析是什么,尤其是不能从功能上认识和把握实证分析,当然也不知道实证分析的最终目标和最终呈现是什么样子,导致整个工作没有了发力的方向。之所以实证分析从前到后写成影响因素分析、报告估计结果,是因为初学者自己脑海里对实证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清晰,他们脑海里对实证分析的理解是简单粗暴化,将估计结果当做医院开出的诊断结果,视其为客观依据,以为这就是客观真理,将其神圣化。2.存在问题之二:没有聚焦于假说检验。实证分析的目标是检验假说,但一些论文却未能在分析过程中紧紧抓住假说检验这个目标。没有抓住目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文章的重心不突出,文章实证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比较散,同时也没有层次感。原因分析:说到底,初学者还不知道如何去检验和处理假说,其中最关键的是不知道分析和检验的具体内容。没有聚焦于假说检验,说明初学者在这个事情上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实证分析的目标——假说检验;第二个问题是不知道实证分析的具体行为——用什么行动来检验假说;第三个问题是不知道实证分析的对象——即实证分析每一个动作所针对的具体对象是什么。3.存在问题之三:没有诊断性检验,或有但没有认真交代检验思路及其检验结果。诊断性检验的目的是证明计量模型及计量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它是技术保证,甚至可以说是计量分析的准生证,至少应从数据和统计的角度来讲一下所使用的计量模型是否合适。显然,缺少这一部分,至少从统计角度来讲,后续的计量分析及其结论是不可信的。原因分析:计量分析是有前提的,它是讲技术的。做诊断性检验,至少可以从数据和统计角度提供展开计量分析的方法论依据。缺少这一部分,表明研究者不了解和不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这需要补充。4.存在问题之四:不重视计量的识别与推断。识别与推断是检验假说的关键。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没有提及与非实验数据和误差项相关的问题,也就是文中所呈现的计量分析基本属于自说自话,缺乏从众多方案或解释中进行挑选的可能,识别和推断都是在研究设计框架下对潜在可能性方案的排除。其中,没有考虑或处理内生性等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机制无法得以清晰和干净的识别,即试图检验的机制仍是模糊的或模棱两可的。二是,计量的识别与推断仅是依赖于统计估计结果。识别与推断还依赖于包括与理论对话和与已有文献的相关讨论,很多时候,缺乏这样的讨论,识别与推断就显得很单薄。原因分析:计量分析有种层层剥笋的感觉,揭示和解释都是试图从数据和经验角度来验证假说,其中的第一部分是将所预想的机制识别出来,这一部分很大程度上依靠统计与计量分析技术,第二部分是基于估计结果进行推断,这一部分更多地依靠理论探讨。这一部分做不出来应有的味道,原因有二:一是对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不过关,因此对识别与推断的障碍和拦路虎认识不足,在工具箱里也缺乏相应的破解手段。二是对与估计结果相关的理论与文献掌握不够,从而导致展开不了必要有力的探讨。5.存在问题之五:缺乏稳健性检验。一些研究者常常是报告完了估计结果,就草草收场了,对基准回归之外损害可接受假说的潜在威胁基本上没有考虑。稳健性检验体现的是证伪的理念,尝试在新的情境下,调换方法和素材等手段来检视。目前,一些好的期刊都要求必须提供稳健性检验;专业审稿人也认为,稳健性检验是专业研究能力的体现。原因分析:缺少稳健性检验,最直接的原因是不知道、不懂,其次才是执行力达不到。执行力达不到是因为,如果将稳健性检验纳入进来,对原有的实证分析就会造成冲击,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稳健性检验都是那么听话。如果出现了稳健性检验与基准分析不一致的地方,如何解释、如何讲圆就是挑战,也是专业能力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