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味道(怀念儿时味道的文案)

华峰博客 94

白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七岁的骆宾王,看到池塘里几只戏水的白鹅,应客人的要求,即兴写下了这首诗。生动活泼的语气,细致入微的观察,无不显现出神童的过人之处。七零后的童年,进入小学必备的诗词,便有骆宾王的这首《咏鹅》。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承载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诗人笔下,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早春时节,从私塾放学归来的儿童,相约小伙伴,开心地来到村外的草地,趁着东风放飞风筝。不知疲倦的脚步跟随着风筝跑来跑去,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

放风筝

童年是珍藏许久的连环画。一页页掀过去,记忆写故事、美景画插图,画面里的场景历历在目:

嫩绿的柳枝、初春刚冒出地面的野菜,串串香甜的榆钱。初夏槐花飘香,雨后新出的白胖的小蘑菇,还有清凉的小池塘。绿油油的棉花地、望不到边的玉米田;还有秋天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冬天雪后那一片洁白的天地。

七零后的童年,有《鼹鼠的故事》,《花仙子》,《聪明的一休》、《机器猫》、《黑猫警长》这些动画片一路陪伴,从不孤单。小时候,总想着 快点长大,再也不用整日被家长和老师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长大后,才懂得,天真烂漫的童年,才是一生最美的时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昔日放牛的牧童早已不知去向。夕阳一如昨日,只是再也没有了袅袅炊烟。就连熟悉的村庄,都被一栋栋高楼代替。光阴流逝,童年在何方?童年的回忆,挥之不去,成为最温暖的慰藉。

七零后的童年,没有做不完的习题,没有游戏机,也没有各种辅导班。音乐课上学会的那几首儿歌都是动听的歌,歌声伴着柳哨、和着蛙鸣。唱了几十年,从没有厌烦的时候。

七零后的童年,没有CD,没有电脑,没有平板,没有看不完的电视。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视机,好听的歌曲都是跟着收音机学会。是否还记得童年的暑假?搬起小板凳,等待小喇叭广播的那些日子?

七零后的童年,上学自己走,放学自己回家,家长从来不接送。每天,和小伙伴们结伴同行、穿过长满庄稼的乡间小路,去别的村子上学。下雨了,脱下外套,盖住书包。宁肯自己淋湿、也要把心爱的书包保护起来。

写完作业就去地里干活,拔草、捉虫、帮着大人整理棉花苗。两分钱的大米花、五分钱的冰棍,就是最可口的零食。一本本的连环画、被翻烂了,还读得津津有味。一角钱一根的铅笔,一直用到捏不住还舍不得丢掉。

跳房子

是否还记得?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是每个人最爱的游戏。那时候,最羡慕一休,坐在那儿冥思苦想几分钟,就能想出一条妙计。还有那只可爱的机器猫,能从口袋里随时翻出各种神奇的礼物。

那时候的小村庄,还没有柏油马路,但是有一条小河从村旁流过,河坝上柳树成荫,雨后还会长出很多可爱的蘑菇。还有随处可见的小池塘,每当夜幕降临,青蛙便开始了鸣唱。

春天,小伙伴们折下嫩嫩的柳枝,做成柳哨。再用几根柳枝编成草帽、花篮。柳哨声此起彼伏,声音高低错落,粗一点的柳枝做成的柳梢,声音低沉有力,细一点的柳枝做成的柳梢,声音又高又亮。

有几个调皮的,会同时吹响三四个柳梢。那声音,别具特色,与众不同。手巧的姐妹,用柳枝做成花篮,编成草帽。然后四处采集野花,装满小花篮。

夏天,柳树洒下浓浓的绿荫。河边有几棵弯弯的柳树,弯成天然的弧度,刚好可以坐在树干上,把脚丫放进清凉的池水,听着蝉鸣、吹着微风、凉爽惬意。暑假的中午,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总会趁着父母午睡,悄悄溜出家门,抢占这几棵柳树,享受树荫下的清凉。

七零后的童年,都在夏天的傍晚,捉过金蝉。那时候的金蝉,还没有现在这么金贵。有时候,大家会用镊子把藏在洞里的金蝉夹出来。有时候,会等到黄昏时分,把趴在树干上的金蝉轻轻拿下来,放进罐头瓶。

回家前,大家在一起清点战利品、看谁捉得最多。更多的时候,静静地观察金蝉蜕变的过程,看它一点点伸出透明的翅膀、一点点变黑,从柔嫩变得坚强,然后扇扇翅膀,飞走了,不知去了何方。

很多时候,大家只喜欢捉金蝉,捉到了,反而不忍心伤害它们。任它们自由蜕变、第二天清晨,让它自由飞走----

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夏天雨后采集白色的蘑菇,有点类似于现在市场上卖的双孢菇。那些野生的蘑菇,一夜之间钻出地面,在草丛中探出头,身上还带着露珠。

蘑菇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最美味的水果便是夏天的西瓜。那时候,在村子里买西瓜,不用钱,用家里的麦子交换。每当村里响起卖西瓜的吆喝声,小伙伴们就一起催着大人前去挑西瓜。

记忆深处的西瓜,无比香甜。绿黑色的西瓜皮、黄色的瓜瓤,西瓜籽个头也比现在大。那时候没有冰箱,大家会用新打上来的井水,给西瓜降温。

大人们总舍不得吃,一个西瓜会被我们这些孩子吃掉一大半。吃完西瓜,我们会把西瓜籽洗干净,放到窗台上晒,一中午就晒干了。中午吃西瓜,下午吃瓜子,一点也不浪费。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有各种精美的贴画。小虎队的贴画是大家的最爱。有时候,为了集齐贴画,会偷偷省下吃饭的钱。手写的贺卡,图案精美,里面祝福的话语仔细斟酌,那些稚嫩的笔迹如今看起来有些模糊,但那些情谊永远不会褪色。

童年记忆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夏天帮着收麦。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割麦子全用镰刀。大人们一大早便去地里割麦子,农村的孩子懂事,体谅父母,早早起床烧水、做好饭,然后打包,走在安静的乡间小路上,给父母送饭去。

忙碌了一早上的大人,匆忙吃几口饭,又开始了紧张的收麦工作。割好的麦子被运到打麦场,孩子们也跟着忙起来。

最忙碌的季节是秋天,最爱的季节也是秋天,因为田野里那一片雪白的棉花,是农村家庭一年的希望。每到周末,小伙伴们都会去地里帮大人摘棉花。他们把布包系在腰上,认真地摘棉花,没人在意手上的划伤。

在鲁西北平原,棉花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棉花丰收了,孩子们也会得到很多心仪已久的礼物,一双旅游鞋,一本书,或者一支钢笔,都能高兴半天。

棉花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妈妈亲手做的棉衣。那时候没有羽绒服,没有漂亮的服装。冬天御寒的棉衣、棉鞋,全是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出来。棉衣里是刚刚收获的新棉花,穿在身上又轻巧,又暖和。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有一本手写的歌词本。从广播里听到好听的歌曲,看电视时听到的歌曲,孩子们会悄悄写下歌词,然后跟着旋律,无师自通便学会了一首新歌。那时候的童年,有多少现在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乐趣?

那时候,家里都不宽裕,夏天买冰棍都要精打细算。那时候,可以换洗的衣服不多,大家都早早地学会了自己洗衣服,从不用妈妈督促。那时候,一年四季,都有很多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广阔的田野,是最好的乐园。

七零后的童年记忆里,背诵过很多似懂非懂的诗词。那时太小,只是机械地背诵: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如今,长大后的我们,也从当年的儿童步入不惑之年。离别故乡的游子,近乡情怯,也很怕被当做外地的客人,被人问从哪里来?

光阴易逝,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童心。七零后的记忆里,永远都有故乡的蛙鸣阵阵、柳哨声声----

村前小河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