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成语:有的放矢
成语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很多成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怎么来的呢?
有的放矢比喻说话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个成语出自哪里,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临博微课堂推出文物中的成语系列栏目,选取20个与临沂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带大家轻松走进神秘的文物世界,领略临沂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成语,我们认识文物;透过文物,了解千百年前临沂那些传奇的故事。
释义:比喻说话做事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造句:我们写读书笔记时要扣住原文,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的放矢,这个矢是什么呢?
有的放矢这个成语中包含的文物,从字面意义上就能看出其实有两种。一个是的,就是箭靶子。一个是矢,就是箭。字面意思就是放箭要对准靶子,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里的箭靶子就比喻目标。
弓箭的组成是什么?
青铜箭镞(春秋) 临沂市博物馆藏
青铜箭镞,春秋时期文物,我馆馆藏青铜箭镞大多采集自沂水齐长城遗址。齐长城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战国完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开始竞相争伐,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齐长城就是齐国为了加强防御所修建。齐长城越过沂山,从气势雄伟的泰薄顶进入我们临沂的沂水县境内,横跨五个乡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隘——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镇与沂水县马站镇交界的古大岘山山口处,沂水关顶村北头。
在我国,弓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古人很早就把石片、骨头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箭杆一端充当箭头(镞),用于增加箭体稳定性和杀伤力。箭头是箭的一部分,除了箭头,箭还有箭杆、箭羽,一共由这三部分组成。
箭头,又叫箭镞,大多是青铜或者铁制成的,头部尖锐而底部比较大,刃薄而锋利,旁边有槽。箭杆是圆柱形的,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嵌在箭头下面。箭羽常用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在箭杆的尾端,使箭在飞行中能平稳地命中目标。不过因为材质原因,能保存下来的一般只有箭头。
有的放矢的出处是哪儿?
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叶适的《水心别集·十五·终论》,其中写到: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在战场中哪种箭头用的最多呢?
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它的优点是:制作比较简便,镞体很坚固,并且镞锋锐利,穿透力强。又因为镞体近似流线型,所以箭飞行的时候阻力非常小,方向性很好,既能保证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有很强的杀伤性能。
三棱锥形箭镞与其他形状的箭镞相比,具有更好的导向性和穿透力。其中主面为曲面的三棱锥比其他平面三棱锥有更好的强度,曲面三棱锥镞首主面轮廓的正投影与半自动步枪弹头的纵截面轮廓比较,其头部的曲线形状极为相似。由此可见,无论从减少空气阻力还是增加杀伤力上考量,秦汉时期箭镞的设计都已相当合理的。
秦汉箭镞不仅几何参数统一,制造的外形轮廓误差也较小,镞尖在底面的投影刚好落在由底边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足可以印证古人的精湛工艺。而且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鸣镝,用于发出警示信息或军事信号,《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冒顿单于鸣镝弑父的记载。鸣镝箭的箭镞材质多为铜质或骨质,形制粗大,中空多孔,便于空气流动。它依靠飞行过程中空气的高速流动与箭内腔的摩擦形成共振,从而发出响声。这种呜镝箭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鲜卑墓葬中多有发现。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这些优势逐步取代了各种样式的铜箭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