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念念不忘。
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今天就是清明了。
今年的你,是不是也和往年一样,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01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02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03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清明了,年岁渐长,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身边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更难过的是,有些人已经离开了。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念念清明,念念不忘记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愿我们好聚好散,以爱告别,不忘记。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亲人。
(来源:菩提家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