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华峰博客 208

历史上,每逢新皇登基都很忙,除了要改、建立一系列的东西,还要准备新旧两朝的大臣更替,除此之外还有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维护新王朝的稳定,而维护新朝稳定一般都要杀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可是开国功臣对王朝的贡献极大,所以一般位高权重,而且他们和皇帝的关系一般都不错,那为什么皇帝要杀他们呢?

其实,鸟尽弓藏是很正常的事情,从古至今,这是政界常常出演的一幕。但是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单单归结为皇帝疑心病重,不能容人,当然这和皇帝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各个方面来说,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结构问题。也正是因为每每新皇登基都会有类似的结构问题,所以才会每朝每代都出现这样鸟尽弓藏的现象。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罢了。皇帝是国家的拥有者,是绝对统治者,但是一个国家这么大,每天大大小小的事物数不清,他又怎么能够全部独自处理完呢?所以他需要有人帮他来处理事务,而他只需要选择这个帮他处理事物的人就行了。然后皇帝给那些帮他处理政务的人高官厚禄,笼络住他们,一个国家的统治层就形成了。

但是皇帝依然需要提防这些人谋反作乱,如果有心怀鬼胎的人想来分他的江山,那么肯定是杀无赫。

对于皇帝来说,守住江山是自己最大的责任,所以他们对于有可能造反的人都是严防死守的。功臣一般都是身居高位的,又因为他们对国家贡献比较大,自诩劳苦功高,所以造反就成了经常出现的事,皇帝对他们的提防就比较重。

奸臣需要提防,可是这忠、奸又不会写在脸上,皇上凭什么来判断大臣的好坏呢?皇帝只能想方设法的从蛛丝马迹里找线索。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首先,统治者想到的震慑有异心的人的方法就是加强惩罚力度,设计一些极重的刑罚,比如诛灭九族之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奸臣也是有震慑力的。可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成功是死,但是如果成功了,那就是万人之上的统治者。筹码如此之大,总有人想要冒险一试的。

功臣们本身也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如果是的话,他们又怎么会跟着皇帝建功立业成为开国功臣呢?所以皇帝对功臣们严防死守是有根据有理由的。

既然刑罚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那么皇帝在这第一道防线之后自然还有第二道防线,那就是血缘关系。

其实,种种历史事件表明,血缘亲情对于皇家权利的争夺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当巨大的利益摆在眼前,鲜少有人会顾忌血缘亲情而放弃权利,所以血缘对于皇帝判断忠奸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如果要是看对皇帝是否敬重的话作用也不是特别大,毕竟心怀鬼胎的人为了掩盖心思更有可能对皇帝礼敬有加。而忠臣为了皇帝着想,有时候会与皇帝争辩,拼死纳谏者更是不在少数,所以用是否顺从、恭敬来判断忠臣奸臣也是不可靠的。恭敬者可能心怀鬼胎,顶撞者可能忠心耿耿呢!

几种方法都不会明确的帮助皇帝判断大臣的忠心与否,顶多是起个防范作用,皇帝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办法判断,也并没有寄希望于这些方法上。

所以,每个皇帝都面临着一个无法判断奸臣忠臣的关系,他的王国刚刚建立,急需稳定天下,所以辨认忠臣奸臣就至关重要,如果奸臣趁虚而入那不就坏了!既然一个大的功臣集团无法辨认其中大臣的好坏,那么就秉持宁杀错勿放过的观念,直接把有能力造反的都杀了,没有能力造反的留下来,这样既能保证朝廷的安稳,又能展现皇帝的仁心,一举两得。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皇帝用有没有能力造反来决定功臣的生死有点残忍,但是站在皇室的立场来看这却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有能力造反的人都死光光了,剩下的人即便有造反之心也没有造反的能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朝廷的稳定。

杀掉自己曾经信任的大臣对于皇帝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一个选择题最终还是需要答案的,大臣和自己的江山比起来当然是江山更重要了,所以一个个功臣就这样倒在了王朝之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