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篇文章主要讲了杨拳老谱的天地人合一是三才之中的出处,本文继续解释上文中给大家留下的一个问题,就是杨家家传老谱《三十二目》之《人身太极解》中的一句话:人中之人及中腕,为什么会出现中腕归于三才之语?在这里,我要提醒读者朋友,学拳过程中,读读古拳谱的内容,与所学内容对比,看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帮助很大。
在《三十二目》之《人身太极解》开篇就就这样说到: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此目明确了:人中之人及中腕与头(象征天)、足(像征地),合在一起为三才。这就要回到《三十二目》之《太极平准腰顶解》,其中讲道: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这段话明确讲了,手是天平的左右之托盘,腰的根下支承柱是尾闾到胸门(膻中穴)也是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什么是两平?就是托两盘之平衡,两平如何保持,就是依靠手腕来调节保持的,保持两腕承重的平衡,是保持人之中的关键,所以,中腕一说是人之中的平衡受控于两腕调节,需要注意理解的是,守住人体之中,以及三才之中,依靠的是两腕,而非两手。讲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广泛流传的手在太极拳中的所谓:梢节领进或者说梢节领劲,在杨班侯《太极拳九诀》之《十三字行功诀》中第一句就这样讲道: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所谓的掤不是掤手,而是两臂的圆撑。手的动是被动的动,与太极拳爱好者经常听到什么梢节领进或梢节领劲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无论是领进或领劲都是主动的。有人经常用甩鞭子比喻梢节,鞭子能炸响,并不是因为鞭梢领进或领进,完全是鞭梢被动的响应鞭杆的转向要求,并且是相当的灵活,才产生的。而太极拳行拳中的手动是被动的,这与太极拳的行拳要求和杨门的秘传口诀:梢节要灵,中节要活,根节要稳是一脉相承的。有很多名人,还有所谓的世界冠军,在讲太极拳讲到手时,都会讲到手如何如何画⑧字或如何如何拧啊、转啊,但在杨式太极拳老谱的内容中,没有手画(走)⑧字或脚画(走)⑧字之要求,杨拳强调的是手腕是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中。既然,手腕是天地人的平衡之中,手的任何主动动作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的练习要求的。
再回到,关于太极拳天地人三才之中要求的三中合一,在杨家家传拳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人盘八字歌》中这样写道: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就是要求习练太极拳的人,要溶入天地自然之中,而太极拳中的手是与对方接触重要触觉器官,手首先要适应外部自然环境,实现不丢不顶,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溶入自然,在《太极平准腰顶解》中讲道:手是天平之盘,来什么我承接什么,至于如何接,当然是保持天地人合一,并能自然往复于天地人之间,而对接手的调整靠的是人的腕。既然调整靠的是腕,而且将手腕又叫作中腕,那么这个中是旋转之中吗?答应是肯定的,腕部的动作也是旋转,在杨家家传拳谱《三十二目》之《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这样说道: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跕四手,手手碾磨,而这段话中的:跕四手,手手碾磨之说,说的就是腕部的动作就是如石碾一样的转动,由于腕部是转动的,所以腕部称之为中腕。这个中腕如同直升机的尾翼,依靠尾翼的旋转保持着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平衡。所以,杨家家传拳谱中的:……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的正确涵义是:……人的中与腕部的中,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三才。
本文到此就结束了,如果读友有什么问题,请点击关注,欢迎私信交流。
我在多篇文章末尾都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文论辩理莫诡辩,武论擂台把招现。本人文论——也就是纸上谈兵。这是我头条上你个人简介,意思是:我就是嘴炮。但是,我更是杨拳太极拳拳理的搬运工。但是有些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目前只是想为大家传递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而非网上实操教学。至于有朋友提醒我,网上有照搬解读进行教学的,特声明一下,不是作者本人所为。
谢谢各位读友的关注、点赞、转发和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