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路9号建筑,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江苏路上。
江苏路是南京市鼓楼区中部的一条街道,街道呈J字形,长度约1000米左右。江苏路9号位于江苏路的南侧,属于颐和路公馆区,在该片区的东南侧。
所谓颐和路公馆区的全称为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这里是民国时期按《首都计划》实施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开始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存225处,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区。
在这片37.8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现存的225幢建筑,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心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处在江苏路、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形区域内,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有26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江苏路9号建筑便是其中的一幢。
从位于山西路西侧的江苏路广场,沿江苏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300米左右沿街道方向,转向西南方,再行至100米左右,便可到江苏路9号建筑。
只是,在江苏路上并没有江苏路9号门牌的大门,有的只是江苏路7-1号等。而且,站在江苏路上,也看不见江苏路9号建筑。现在的江苏路7-1号大门位置处,原先大约是江苏路9号的院门。
前往江苏路9号建筑,要从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四号入口处进入。而此四号入口处正对的西桥,站在入口处向东望去,便是那所谓的第一高楼最魔幻的视觉廊道……
由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的四号口进入,绕过江苏路5号建筑后,向东北方向大约行走100米左右,来到一幢建筑的西北侧,便是江苏路9号建筑。推开高大气派的大门,一眼望到建筑的身影,那种感觉与穿行小道绕行,再看见建筑的身影,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江苏路9号建筑,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945平方米,建筑面积434.50平方米,建有砖混结构西式楼房1幢,有2层8间,平房2幢5间,厕所2间,共计15间。
江苏路9号建筑列入了鼓楼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黄墙灰瓦,优雅低调,别具一格,坐落在绿树环抱之中。
或许是因为没有院落大门的缘故,江苏路9号的门牌,贴在建筑一楼回廊一侧的墙壁上。
建筑的正面,五根白色圆柱,支撑着内廊和阳台。内廊上大面积的纯白色涂料,映衬着窗框的黑色,一白一黑,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廊和阳台占了整个建筑不小的空间,拥有如此大的内廊和阳台的建筑,在整个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中也并不多见。
坐北朝南,拉毛外墙,窗框是晦涩而幽暗的黑色。长长的内廊,支撑着露台……,或许因为只有两层的缘故,整个建筑看上去显得比较狭长。
虽说江苏路9号建筑为两层,但二楼却是梯形屋顶,北侧二楼的窗户高度似乎只有一楼的一半,南北两侧的屋顶上皆有老虎窗,东西两侧的屋顶上有着矮矮的烟囱。
建筑西南角处的转角建筑很有特色,尖尖的人字屋顶,盖在多边的楼身之上,好像一个向上的箭头。
建筑周围的院落内,繁茂的绿树,古色古香的小景,错落有致。
江苏路9号建筑,原先的格局为进入大门之后,是一个十分宽敞的院落,周边有一些作为辅助用房的平房,经过院落,才是主楼。如今的修复改造,在原先的院落处,拆去了周围的平房后,新建了一幢建筑,且与江苏路9号建筑主楼的间距狭小,改变了原先院落的格局,空间显得十分局促。
江苏路9号建筑,汪鹏旧居。
有关汪鹏的资料甚少,只能在一些历史资料中看见一些零碎的记录。
汪鹏,曾用过汪檏、汪大伟等名字。江苏路9号建筑便是以汪檏之名购置。汪鹏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学习,学习期满回国。曾任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官、戴笠外文秘书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曾加入76号特工总部,其后又与军统恢复关系,1951年被判处死刑。其江苏路9号的房产于1953年被人民政府没收。
现在的江苏路9号建筑,是属于所谓中国最具民国范的奢华酒店罗莱夏朵·南京颐和公馆酒店中的5号楼,罗莱夏朵是一家法国的酒店集团。在原先的内廊里,可以看见有经过改建的三间客房的房门。
五根白色的立柱,长长的回廊,宽大的阳台,米黄色墙面,黑色的窗框……,向远处舒缓地延伸。一窗一楼都历史,一草一木皆文章,那些似水流年里的民国往事,或许都在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