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美国剧作家。1928年3月12日生于华盛顿。1946年在三一大学学习1年。1948~1958年从事过服务员、 推销员等多种职业。1958年开始写戏。其剧作以荒诞派的风格、手法 ,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和幻想破灭。
2016年9月16日
爱德华·阿尔比于美国蒙托克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
阿尔比认为戏剧有两项任务:一个是剧作家应该尽量不去粉饰现状,而要尽力改变社会,承担起作为人的社会责任;另一个是剧作家必须更新戏剧形式,承担起拯救戏剧危机的责任。
青年时期的爱德华·阿尔比
/ 《三个高个子女人》剧本节选/
爱德华·阿尔比 / 于海阔 译
《三个高个子女人》讲述了三个高个子女人相似又不同的人生,作品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女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26岁时的憧憬和期望,52岁时的矛盾和背叛,92岁时的孤苦和怪癖。 《三个高个子女人》曾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
剧情简介:
第一幕
在第一幕中, 主要通过写实用法讲述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C是一位年轻的律师,被派到一位委托人家中去处理财务问题。这位委托人A,是一位92岁的老太太,身体虚弱,老态龙钟,她拒绝同C配合。B是A的保姆,她同C一起劝说A要集中精力处理好手头的事。在那间布置得十分漂亮的A的卧室里,A同B、C两人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B与C处于下风。A漫长的人生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A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她由最初的风风光光到后来的凄凄惨惨,她同丈夫一见钟情,后来婚姻变得冷漠没有激情,同她儿子的关系疏远。她是谁?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最后,当她讲述自己最痛苦的经历时,得了中风。
第二幕
第二幕则采用虚幻的手法表现了三位主人公的复杂的人生。已经昏迷的A的身体躺在床上,B和C发现她的身体状况没什么变化。这时,该剧发生了令人惊诧的重大转折,A走了进来,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三个女人现在开始演绎A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专横的老太太,举止高雅的保姆和26岁的年轻女人。她的人生经历——在第一幕中回忆过的往事——现在又被重新进行了分析或质疑,不管接受与否,终被理解。最后,她的儿子回到了她的床前,但为时已晚。
人物:
A——一个非常年老的女人;体形瘦,性格专横,傲慢;由于岁月的磨砺而显得沉稳老练。指甲鲜红,头发整齐,化了妆。身着考究的休闲睡衣。
B——看上去好像A在52岁时的样子,穿着朴素。
C——看上去好象B在26岁时的样子。
男孩——大约23岁左右,着学生装(夹克,领带,衬衫,牛仔裤,矮腰皮鞋等)。
《三个高个子女人》1991年首映剧照
... ...
A:(模仿)告诉我实情,告诉我实情啊!(对 C)太可怕了!(对 B,语气轻柔些)我告诉你,从他知道这件事———从别人告诉他他得了癌症一直到他死共用了6年时间。从前列腺扩散到膀胱,再扩散到骨头,再扩散到脑,当然也扩散到肝了,混身上下都扩散遍了。起初还好,只是有些沮丧和恐惧,但是随后痛苦慢慢地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他在卫生间里尖叫,我冲了进去。我以为他会躺在地上,但他没有,他站在马桶那儿,脸上充满恐惧,手指着便池,我一看里面是粉红色的,尿里已经有血了。从那以后,病情每况愈下:粉红变成了红色,接着床上也有血了,半夜里,我同他躺在一起,抱着他,然后就……不!为什么要继续讲下去!?(对 C,脸色难看地)太可怕了!你没有什么办法去让自己做好准备!我不喜欢你,你活该!
C:(非常轻柔地)谢谢你。
A:(静静地,轻蔑地)不客气。
C:我也不喜欢你。
B:(停顿)就是这个样子吧。(沉默。A走到床那儿,坐在床上,坐在男孩儿对面。A直接同他说话,现在他能听见她说的话,能够做出反应)
A: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我知道你说这是没有的事,但我还是有这种预感:我死了。(他举起手)哦,别这样!你认为我不会死吗?你等不及了。你等着吧!我死的时候,独自一人,没有人在医院的房间里陪着我:我又回到那家该死的医院了!(突然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带我离开那里!?为什么把我扔在那个……(他要去抚摸她,安慰她)别碰我!!我在那儿,昏迷了,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有时我会醒过来,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周围那么多看着我的人都是谁?我有时不会醒过来……也不一直这样,我会做些努力醒110过来,后来我就放弃了。你带给我花,你带给我小苍兰,你知道我喜欢小苍兰,所以你带给我这些花,因为我喜欢它们!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既然恨我为什么还这么做!你图什么!?你肯定图点儿什么。你只是在等,等着你要的东西。在我的预感中,我知道我已经死了,这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了,我是孑然一身。我的身边没有别人,我死了。没有人!只有司机和佣人。我死了一小时了,你进来了,带着你买的花———小苍兰。你走进病房,他们都在那儿,我死了,你在病房门口停了下来,你马上就知道了,你停下来……想了想!(厌恶)我看见你想了!你面不改色。(脸色忧郁)你为什么连脸色都没有变?你在那儿想了想,打定主意,走到床前,摸了摸我的手,弯下腰去,吻了一下我的额头……这是给他们看的!他们在那儿看着呢,你吻我是给他们看的!(声音轻柔些)然后你站起来,还抓着我的手,好像不些不知所措。你抓着我的手,我的手已经没有了体温,它已经凉了,是不是?(停顿)是不是?(他又看了她一眼,颤抖着,哭泣,回头看A。A离开床。)
青年时期的爱德华·阿尔比
B:(轻声地)就是这样。
C:(对 A,慢慢地,语气很重但没生气)我……不会……变成……你这样。我不会,我……我排斥你!
A:(觉得有点儿有趣)哦,是吗?你排斥我?(对所有人)是吗?你们都排斥我?(对 C)你排斥我?(对 B)我想你也是吧?(B 低头不看她。)是的,当然是。(对男孩儿)当然,你也是。(他看了看她,A继续以一般语气说)这样很好,我也排斥你们。我排斥你们所有人。(对 C)我排斥你,(对 B)我排斥你,(对他)当然,我也排斥你。(一般语气)我在这里,排斥你们所有人,每一个人。
C:人生就是这个样子吗?那幸福的时光怎么样……最幸福的时刻呢?我还没有经历过这些呢,是吧?我才26岁,一切就都结束了?真是无法想象。当然我经历过一些事情,将来有一天回忆往事的时候,可能会心情坦然,会让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刻。天知道那一时刻什么时候能来到!?举个例子,看看这是不是幸福的时刻:妈妈给我做了件白色连衣裙,妹妹又嫉妒又激动,蹦来跳去,同时又生着闷气。然而即使是现在,我在回忆,我回忆的内容与我当时的感受无关。有人说人不能回忆痛苦,同样,人也不能够回忆快乐。我的意思是指像回忆痛苦那样回忆快乐。你能够回忆的可能就是回忆本身。我知道我最幸福的时光还没有来到。它会来的,是不是?无论有什么不幸、损失和遗憾发生,这一切都会抵消的,是不是?我不是傻子,但是人生路上真的有很多开心的事情,是不是?前方一直都有快乐,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我是说人生路上一直都有,不是吗?告诉我呀!(B走到 C 的左侧或右侧,把舞台中心空出来,留给 A下面的戏。B 对 C 善意地摇头)
青年时期的爱德华·阿尔比
B:傻丫头,真是个傻孩子。最幸福的时光?现在一定是我最幸福的时光了:人过中年,到了一定岁数才明智些,过了傻乎乎的年龄了。(低声对 C)不要见怪。
C:(看着前面,面部紧张地微笑)不会的。
B:吃一堑,长一智。不管怎么样,从理论上讲,这就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光了。事情的发展有个缓慢的过程,你的任务也正是了解这个道理。你脚下的木头可能会腐烂———在你优美的腿部造型下面,你不知不觉地就可能被锯末和枯木所包围,而你还没来得及说这是最幸福的时光。我能够接受这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我的现在,50 岁在我的人生中,是高山的顶峰。
C:(低声说)52 岁。
B:是的,我知道,谢谢你。我最喜欢我现在的状态,因为有很多事情我不必再去经历了,这并不意味着封闭———至少对我来说。整个远景展现在我的面前———衰败,退化,怪癖,但是确实有趣!站在人生旅途的中间去看,这才是最幸福的时刻。我的意思是,只有这时,你才能从 360 度的视角,全方位地看到景色!哇!好美的景色啊!(A走到舞台中心,B 和C呆在原地)
A:(摇头,咯咯笑,对 B 和 C)你们俩真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刻?真的吗?最幸福的时光?(现在对观众)我认为,走到人生的尽头才是最幸福的时刻,这时所有的悲哀已经被巨浪平息了,留下时间来专门考虑这些悲哀中最大的一个———神圣的生命终结。走过了整个的人生路程,临近终点的时候,现在我可以走到一边儿,冷静地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我早上醒来时会想,瞧,她醒了,她现在将要看看哪里还好用,比如说眼睛:她能看见吗?看得见?哦,好的,这个就检查到这儿。下面检查别的部件:关节,口腔,下面她要小便,她要做什么———去拿助行架。步履蹒跚地从一张椅子走到另一张椅子那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吗?她会不会叫人呢?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可能没人在吧?她不出声了,是不是死了?别人会注意到吧?我就做这些,想这些,就是说,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知道自己要死和知道自己死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种要好些,因为它远离理论。我在唠叨了,是不是?
B:(轻柔地,面向前方)有一点儿。
A:(对 B)哦,我们活到 90 岁或 90 岁以上时就这样,我的意思是,歇歇吧!(又对观众)有时候我醒来时就开始那样考虑自己———就像我自己是个旁观者那样———我真的感觉我死了,但同时又继续活着,我想知道她能不能讲话,有没有感觉……然后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一个死了———是我自己呢,还是我想的那个我。这是个让人相当困惑的问题。我在唠叨了。(她作手势阻止 B 作出回答。)是的,我知道!(大声地)我在谈论……什么:走到人生的尽头;是的,是这样。毕竟是你们问的问题。那是最为幸福的时刻。(A 朝 C 和 B 看,伸出手来,拉住她们的手)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停止的时候。
剧终
青年时期的爱德华·阿尔比
爱德华·阿尔比作品年表:
《贝西·史密斯之死》(1960)
《沙箱》(1960)
《美国之梦》(1961)
《小艾丽斯》(1960)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2年)
《微妙的权衡》(1968,获普列策戏剧奖)
《海景》(1975年,普利策戏剧奖)
《三个高个子女人》(1994年,获普利策戏剧奖)
晚年时期的爱德华·阿尔比
10年前,阿尔比写了一份声明,在他死亡的时候将会公开:致所有令我的人生变得如此美妙、兴奋和充实的人们,我将给你们我全部的感谢和爱。
--------------------
飞地策划整理,转载请提前告知
本期编辑:张蕴觉;颖川
投稿邮箱:yingchuan@enclavelit.com
飞地人才招募中
了解详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