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伏一万毫安的共享充电宝,0.05度电一小时却好意思收4块钱,难道是爱迪生那会儿传下来的百年老‘电’吗?”一段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脱口秀”,近日风靡网络,引发广泛共鸣。
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便利了居民生活,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当曾经物美价廉的共享服务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用不起”,共享消费是否“变味”了?共享经济如何与消费者“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价”4年涨4倍
上个月,苏州市民盛超到位于吴中万达广场的米村拌饭用餐,在店内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等吃完归还时,显示用时1小时16分钟,收费8元。根据计价规则,哪怕只超时1分钟,也要按2小时收费。
“现在的共享充电宝根本不敢借”“逛街随手一充,就要二三十块钱”“你充它的电,它吸你的血”……连日来,不少人在社交媒体吐槽被共享充电宝“刺痛”的经历,#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每小时#的词条还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共享充电宝点位已由2017年的30万个增长至380万个。起初厂家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共享充电宝一度可以免费使用。短短几年时间,共享充电宝在各大城市的餐厅、商业综合体、地铁站等公共区域迅速铺开,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标配”。
耐人寻味的是,随着点位不断增加,共享充电宝价格反而一路水涨船高。2018年,各主流品牌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金大多在1元左右,2020年下半年起,收费标准普遍提高到3元。近日,记者多点调查发现,在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夫子庙水平方、建邺万达广场等中心城区商业区,各品牌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普遍涨至4元/小时。此外,共享充电宝还开启了分场景定价模式,在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区域以及部分人流量大的景区、酒吧,租金高达6至10元/小时。
“涨价风”也蔓延到了共享单车领域。在招商银行南京分行南湖路支行工作的赵欣有切身感受,“2016年刚工作时,骑一次共享单车不到1块钱,不限次骑行月卡不到10块。现在月卡已经涨到30多元。”今年1月和8月,哈啰和美团单车先后发布公告,在无优惠折扣的情况下,骑行套餐7天卡均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涨幅在40%至50%不等。
共享经济齐涨价已引来监管目光。去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经济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参加整改的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共有机柜426万台,占市场份额约80%。
共享经济为何越来越贵?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占有率越高,综合成本越低。共享经济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在公告中均提到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是重要原因。
“过去一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核心零部件材料铝锭为例,它的成本占单车成本超20%,过去一年吨价从1.3万元涨到了2.3万元,涨幅超80%。”头豹(上海)研究院消费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金灿介绍。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
共享单车损耗率高,尽管原材料上涨,企业也不得不按比例对市面上的旧车、破损车辆进行更新置换。南京市城管部门介绍,当前南京市场有美团单车9.5万辆、青桔单车15万辆、哈啰单车6万辆,平均使用周期为三年。去年,占南京市场主要份额的三大共享单车企业更换了约12万辆单车。
仓储、物流、投放、维修等也构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刚性成本支出,尤其是数量庞大、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单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调度。9月18日中午,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元通地铁站口见到青桔单车外包调度员陈师傅时,他正从电动三轮车上搬下一辆辆单车,摆放到指定停车点。“我主要负责元通站附近的运维,调度一辆普通单车收入一块五;调度30天以上没使用过的车收入在三块左右;不在规定区域的,如有人骑车后停到隐蔽角落不容易被找到,调度一辆能收入五块。”他介绍,自己平均每天调度200辆左右,月收入6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
成本上涨同样存在于共享充电宝领域,而上涨最多的则是高流量商家提高“入场费”和分成比例。业内人士介绍,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酒吧,“入场费”每年已高达20万元。在记者探访的南京市鼓楼区北圩路西安特色面馆,老板陈伟说,店里的美团充电宝每小时充电收费4元,他能分成1.5元,占比近四成。“充电是刚需,生意还不错。但我们是路边小店,和平台的议价能力不强,人流量多的商家,拿到的分成更多。”
记者了解到,共享充电宝作为一种储能设备,在较高使用频率下会出现充电效率衰减严重、故障率上升等问题,在人流量大、充电设施较少的场所,共享充电宝的更新折旧速度也十分惊人。
在共享平台面前,个体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大型共享经济平台对交易方式、定价模式、交易频率、结算工具、责任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支配力,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认为,这是导致共享平台“频繁调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服务要和价格一起涨
作为共享单车“资深用户”,赵欣曾多次遇到,连扫几辆单车,都因“车辆故障”无法开锁。车把歪了、刹车不灵、车座无法调节、车辆不干净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单从涨价幅度来看,还不至于到‘骑不起’的程度,从地铁站到单位的‘最后一公里’也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赵欣说,共享单车该骑还是要骑。但停车点少、车辆故障等用车难题,涨价的同时企业也应该改善一下。
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上,搜索关键词充电宝,相关投诉多达8万多条。被吐槽最多的是充电速度太慢,往往“一个多小时,手机电量只充了不到20%”。小红书网友“手眼通天的清枫”说:“每次用充电宝的时候就怕没地方还,或者能还的地方都已经塞满了。如果技术可以,应该像图书馆的延迟还书一样,在某个时间内归还。而不是像坐出租车,只要不下车,表就跳个不停。”
针对共享充电宝的问题,今年以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多个品牌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点都没有列明收费标准。上海市消保委在消费体察中发现,12个品牌中只有“电饱饱”的机柜在归还时会通过语音提醒归还成功,归还后未停止计费、租借容易归还难、价格标识不显著、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消费者最大的不满,在于产品价格攀升之后,没有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某券商互联网行业研究员李威分析,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为620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185亿元。平台前期多采用补贴等让利策略,吸引消费者低价甚至免费使用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眼下“烧钱”大战基本结束,如果不能同步提升服务,习惯了共享经济低价的消费者或将“用脚投票”。
艾媒咨询集团相关人士认为,共享产品的涨价现象属于市场调节价格。但珍视用户资源,注重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共享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共享经济应拓宽“赛道”
令人意外的是,共享消费一涨再涨,但行业头部企业至今仍未摆脱亏损局面。记者查询发现,青桔共享单车2021年仍处于亏损状态,怪兽充电9月8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6.905亿元,净亏损1.845亿元。
艾瑞咨询报告指出,租赁业务约占到共享充电宝整体交易规模的97.2%。如怪兽充电去年租赁收入营收贡献高达96.37%。共享单车企业营收也主要依赖骑行费用和广告投放,难以达到收支平衡。
“共享经济普遍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成本压力无法分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李威认为,共享经济本身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产物,相对早期的低价竞争,涨价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正在回归理性。而要想实现突破,必须重构盈利逻辑,开拓新的增长路径,才能将已积累的规模效应转化为成本竞争力。
相关企业已在探索多元化布局。记者了解到,哈啰已在2020年10月上线网约车服务“哈啰打车”,截至今年4月,哈啰打车已覆盖全国超200座城市。哈啰旗下两轮换电品牌“小哈换电”在过去两年完成多轮融资,业务已在全国超300座城市落地。今年7月底,竹芒科技则开启“1+N”发展策略,除了共享充电宝,还在线下布局共享储物柜、共享售货机、共享娱乐设备等。
“当下共享经济大都是生活服务型,生产服务领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南京安博克斯创始人宋旭认为,共享经济不仅是共享某一件商品,还可以共享某一种“能力”,在企业服务市场端同样大有可为。安博克斯今年上线的“培根·竢实财税便利店”小程序,能在线为企业提供财税等共享服务。无锡大明工业科技集团在国内创新打造的共享服务平台,可为30多个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从材料推荐到“裁剪、研磨、切割、成型、焊接、热处理、机加工、喷涂、总装”九大加工工艺的加工组合方案,已服务客户超7万家,活跃客户3万多家。
据估算,去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近3.7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调整价格,共享经济企业应回归共享本源,科学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精细化经营和科学管理,深耕平台数据、流量、场景,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共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澄 卢晓琳 付岩岩 鹿琳